白沟大樾树和世纪老人 张德志
商州区板桥镇上湾村的白沟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但远近闻名。其闻名的原因,不仅是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这里的历史传说、旅游景点较多,有传说刘秀住过的“鹁鸽洞”、王莽用箭射出的“箭沟垭”,有李自成农民军修建的“堡子城”,还有一棵生长了500多年的大樾树。
这棵大樾树位于白沟塬的中央,树下有一条大路直通村外。樾树高约20米,直径约1米,周长约3米。树冠枝叶茂盛,纵横交错的树枝上有七八个鸟巢,常年栖息着成群的喜鹊,整天叽叽喳喳不停地叫着,繁茂的枝头上结满了一串串樾籽。在白沟,樾树并不少见,但它们都是这棵大樾树的子孙。
樾树在春天开出一束束小白花,夏天结出一串串又小又圆的绿色果实,秋天樾籽由绿色变成红色,再由红色变成蓝色,晶莹剔透,好像一串串湛蓝的宝石珠子。樾树的叶子夏天为绿色,秋天慢慢变成黄色再变成红色,十分鲜艳。樾木白质黄心,木材坚硬,可做家具。樾籽是一种木本油料作物,每年中秋节前后成熟。村民爬上树把它采摘下来,晒干,用农村的土法压榨成油。樾籽油呈黄棕色,纯度高、味道香,农村人都喜欢它。用现在人的话说,它是一种最原始的、最环保的“绿色保健植物油”。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饥荒岁月,它救活了不少人的命。那时,人们常用麦糠、稻壳、野菜、树叶和树皮充饥,经常便秘难忍,吃些樾籽油,就通便了。所以说,樾籽油是当地农民的“救命恩人”。
说起这棵大樾树,要追溯到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相传,这棵大樾树是白沟张氏始祖“长烟杆爷爷”栽植的。根据白沟《张氏家谱》记载,明成化年间,商州虎患严重,白沟地处深山,森林茂密,石洞较多,常有成群老虎出没,伤害人畜。白沟原著白氏一家人为躲避虎患,搬迁到商州城里经商去了。这时,板桥张氏第四门人“正壁”的次子(其名讳已无法考证),因为爱吸旱烟,身上经常带着一个烟杆二尺多长的旱烟锅,晚辈都称他为“长烟杆爷爷”。这位“长烟杆爷爷”带着两个儿子从板桥村迁至这里,用两匹土布和两双麻鞋从姓白的人手里换下了这块风水宝地。当时的白沟已荒无人烟,塬上长满了没过腿的菅草,塬下沟渠两边长满了一人高的艾蒿。“长烟杆爷爷”父子三人在白沟盖起了3间茅草房,整天在塬上挖菅草,在下渠割艾蒿,垦荒种田。种田需要粮食种子,时已60多岁的“长烟杆爷爷”经常回板桥老家取种子。有一次,他顺便在樾籽岭上带回一棵小樾树苗,栽植在白沟塬上,经过了500多年的沧桑岁月,小树苗就长成了现在这棵参天大樾树。
1958年大跃进时期,成立了人民公社,接着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吃集体食堂,全国又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当时的水道河公社在黄沙岭底修建了土炼铁炉。炼铁需要大量柴火,公社就成立了由50多人组成的伐木队,到各生产队去砍伐树木。伐木队到了白沟,把村子周围山上的橡树、松树、柏树全伐光了,最后要伐这棵大樾树。白沟人发现了,就三三两两地跑来劝阻,霎时,全村男女老少把大樾树围得水泄不通,可谁也阻挡不住。伐木队的人舞起大斧,朝着大樾树根部就砍,刚砍了三斧,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位风风火火的中年妇女,张开双臂抱住大树,向砍树的人大喊:“你们要砍,先向我身上砍,我今天要与大树同归于尽了!”伐木队的人见此情景,个个吓得目瞪口呆,纷纷溜走了。大樾树躲过了这一劫难,保住了性命,才活到今天。
当年救下大樾树性命的那个中年妇女,当时是白沟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名叫郝苗娃,现在已是近百岁的世纪老人了,但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硬朗,常上山拾柴,下地种田。她一生性格耿直、开朗泼辣、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现今四世同堂,儿孙孝敬,家庭和睦。她教子有方,儿子张俊强从1997年到2000年担任白沟村村主任3年,为家乡脱贫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为白沟村6个生产队100多户人家拉上了自来水,修通了白沟人的出山路,给村里架上了动力输电线路,还为白沟小学修建了16间砖混结构的教室。更可贵的是,在上级政府投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以自己的名义借款、贷款13万元全部用于扶贫工程建设。而他家里并不富裕,自己去西安打工10多年,才还清了这些债务。郝苗娃对儿子说:“娃呀,你还清了这些款,妈的心就轻松了。你不要后悔,咱们是响应了国家号召,为白沟村脱贫致富,只要家乡人都过上好日子,你做的值得!”张俊强在扶贫路上无私奉献的这一壮举,受到了上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
现在,500多岁的大樾树受到保护,世纪老人健康长寿,这是社会的财富,也是白沟人的福。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党率航寇红运)4月23日,市政府和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融媒体带货-商洛山地农产计划”抖音直播活动,千万粉丝矩阵...
商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