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高信先生

陕西工人报 2020-04-09 06:33 大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天,鹅黄的柳絮将阴郁的天空渲染成盎然的绿色,刚从寒冬中走出的人们,仿佛穿行于屋檐下的春燕,开始了一年的忙碌。一天早上,我突然接到了地区文创室一个叫高信的人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地区文创室拟出《商洛文艺丛书(文学卷)》,要我把刚发表的小说样刊寄给他,具体事宜与县文化馆联系。挂断电话,我一阵欣喜,但又纳闷:高信是何许人也?他是怎么知道我的?

带着疑问我来到了位于花庙的县文化馆,经过一番询问才得知。高信,1942年出生于商县(今商州),作家,研究员,地区文创室主任。自1959年发表作品以来,创作出版了许多文学作品和学术专著,在省内外颇有影响,是著名的学者型作家。

从文化馆回来,我按照要求将杂志、简介和照片交给了文化馆,开始关注起高信这个名字。果然,这是一个不俗的名字,《大公报》《文汇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散文》《读书》等,一些大型报刊上常常能看到这个名字,尤其是《鲁迅笔名初探》获陕西社科成果奖后,他的名字便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以致于那部《商洛文艺丛书(文学卷)》送到我手里的时候,我非常在乎,这除了我和父亲的作品同时被收录其中外,还有他执笔的那篇序言,我更是不知读了多少遍。

而真正与高信先生谋面却是十几年后的事。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仲秋时节,一天中午我刚要下班,突然领导喊我说,教育出版社来客人了,让我找地方吃顿便饭。由于已到饭点,几个好点的饭店都没地方了,我就在单位附近的一家小饭店订好了餐,等客人走进包间的时候,才发现一行4人中,除了司机小张和常来单位的业务员外,其中一位就是高信,几句简单的对话一下子拉近了距离。鉴于他不胜酒力,象征性地举了举杯后,二人便叙谈起来,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当谈到文学创作时,他勉励我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窍门是多读、多想、多练,只有写得多了才能提高。

丹凤一别我除了搞好本职工作外,牢记先生教诲埋头读书与写作,同时格外关注他。一次,与父亲交谈我提到了与先生邂逅的事。父亲说,高信属于学者型作家,是商洛藉为数不多的中国作协会员。他虽然只有高中文化,凭着自己的悟性和勤奋,不仅在鲁迅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出版了《鲁迅笔名探索》《鲁迅木刻形象百图》等著述,研究的触角还涉及现代文学、漫画、连环画、书籍装帧等诸多艺术门类,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研究得到了方成、张乐平、丁聪、华君武等名人的支持。受其影响,他的《长安书声》《常荫楼书话》《书房写意》《民国书衣掠影》《新连环画掠影》等多部学术专著,在文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正是他的鼓励才让我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心。我常想,若要在作家和学者之间选择的话,我宁愿选学者不选作家,因为作家这个行当好混,在作家满天飞的当下,只要能将方块文字排列组合起来,就能拼凑出一篇不错的文章,就可美其名曰为作家,甚至还可以冠名为著名。而学者就不同了,它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和勤奋,如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变成学者型作家的话,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就像高信先生,他不仅创作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还创作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尤其是有关对鲁迅笔名的研究,在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称他为学者型作家并非空穴来风。□刘丹影

新闻推荐

西窑村里春意浓

通村水泥路扶贫干部正在入户调研西窑村产业脱贫项目——光伏发电住在熊耳山主峰最高处的一户人家商州区金陵寺镇西窑村位...

商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洛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