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戏曲艺术的瑰宝 商洛道情 寇梦娜

商洛日报 2019-11-07 06:00 大字

“秀才逼得我无法办,急忙吞吃一文钱……”商洛道情《一文钱》搬上银幕50多年了,至今盛传不衰。人们在品尝经典时,总会对它的音乐沉醉迷恋,感叹唏嘘,更会忍俊不禁地乍起大拇指:“嘹的太!”

商洛道情戏起源于我国唐代道教道士说唱情理之曲调,到了明崇祯年间,白米虫曾到商洛演唱道情;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洛南桑岭人张天泰开办皮影班,历经四代;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丹凤竹林关人徐明启开办成顺班,传世五代。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民间小戏种焕发出新的生机,1958年商洛剧团整理道情传统剧《一文钱》《水泼大红袍》《隔门贤》等并搬上舞台,之后相继移植、上演了《洪湖赤卫队》《梁山伯与祝英台》《易大胆》《山花姑娘》《红色娘子军》《龙江颂》等剧。1960年《一文钱》搬上银幕,影片发行国内及新加坡。1989年,商洛剧团的《农家媳妇》参加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一举夺得创作、演出、演员、舞美、导演5个一等奖和音乐二等奖。

商洛道情戏经过几代戏曲音乐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挖掘继承,更用现代音乐理论提升,使其既具有原生态品质,又含时代韵味,虽属地方小戏,却登过大雅之堂,与商洛花鼓戏同属商洛戏曲艺术的瑰宝。

商洛道情的伴奏,主要以二人转的击打形式演唱为主,为充分表现各类戏剧人物的内心情感,特别以表现“苦”音最具特色。伴奏乐器主要以渔鼓为主,道情在清唱时没伴奏,会用渔鼓填补静板间的伴奏区间,伴奏时会用手击打渔鼓,而“嘛簧”即后台伴唱帮腔更使商洛道情独具特色。

《易胆大》是魏明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创作的代表作品,描述清末民初时戏班为生存而付出尊严的惨痛代价。作品久经考验,在八十年代初就已获得全国优秀剧本奖。《易胆大》写的是四川民情风俗,体现了典型的巴蜀文化,商洛道情传人刘浩智先生任职商州区文工团团长时,用道情音乐和浓郁的商洛风情移植了该剧,并借鉴秦腔、碗碗腔等音乐元素,配备铜、木管乐队拓展了宏大叙述,获得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商洛道情风格独特,表现力丰富,渲染力强烈。它不仅音乐丰富,旋律质朴,语言真切,个性鲜明,而且贴近百姓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因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唱板有慢板、紧板(又名撩子代板)、二八板(即“二六板”)、辘子、尖板、滚白、嘛韵(亦称“嘛簧”即后台伴唱帮腔),分欢音韵、苦音韵、回头韵、花花韵四种。各唱板又有欢音、苦音之分,唯“滚白”只有苦音。嘛韵是道情剧种的独特风格之一,在传统唱腔中多为两句一嘛韵,亦有多句嘛韵的“串句”形式,还有多句不定数定韵的。唱腔规律,慢板过门后静板,开口于强拍;二八板过门完后开口于后半拍;紧板过门完紧接着开口;尖板紧打慢唱,开口较自由。

商洛道情以“说唱体”(静板)为主要形式,搬上戏曲舞台后,吸收一些民间音乐素材,对原“静板”唱腔进行了大幅度地改革和提高。嘛簧也作了改革,分别采用男帮男、女帮女、二部或三部合唱形式。唱腔解决了男女同腔同调的历史难题,适度提高音域,采用移调、转调等伴奏法,使其风格更为丰富。伴奏乐器,文乐有二股弦、低音板胡、二胡、曲笛、反调板胡,武场渔鼓、简板、鼓板、大锣、大钹、皮梆子、水水等,领乐为渔鼓、板胡。

商洛道情戏已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这些80后,90后乃至00后演员、演奏员理应继承传统,发扬光大,多出精品,为人民群众推出更多的经典作品。

新闻推荐

七旬老人的奋斗人生 柯鑫 孔佩

2015年到清油河工作以后,时常能在报纸上看到老先生写的文章,也先后拜读了老先生写的《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盏明灯》《难忘知...

商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