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改革路与时奋进话高新 商洛高新区(商丹园区)10年改革发展回顾

商洛日报 2018-12-19 08:30 大字

李剑文 高平李向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商洛高新区的成长如同一棵幼苗到参天大树,由2006年最初的刘湾产业项目区建设管理办公室白手起家,到2009年的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列为省级工业园区,一直到2016年晋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并纳入科技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培育序列。历经10多年的栉风沐雨,乘借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力,商洛高新区踏上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在商洛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商洛高新区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坚持走创新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改革创新,砥砺奋进,一路前行,取得辉煌成就!尽管数字是枯燥的,但最能说明问题,也最能体现历届班子和广大高新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2010-2017以来,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入园企业增加到如今的81家,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2%;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2%;科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26.1%;招商引资年均增长13%。

经过1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如今的商洛高新区已成为商洛改革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先后荣获“陕西省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陕南循环发展示范园区”“陕西省园区建设先进奖”等称号。尤其是2015、2016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极大地激发了商洛高新人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勇气。

经济增速领跑全市。仅“十二五”期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6%,科工贸总收年均增长17.9%,固定资产投资8.5%。仅2016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4.1%、23.2%,高出全市2.5和8.1个百分点。

坚持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建立了高新区“四上企业培育”库、50个重大前期项目储备库、100个招商引资项目库、10个重点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初步形成了重点发展新能源、大健康及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统筹发展新材料、创新创业及现代服务业两大基础产业,培育发展大数据及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两大新兴产业的“2+2+2”梯级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新材料产业占据半壁江山。集聚陕西锌业商洛炼锌厂、天野等骨干企业,初步形成锌、钒、钛材料等循环产业链;2016年高新区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占到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53%。其中,商洛炼锌厂建成“锌冶炼——制酸——发电——有价元素综合回收”的完整有色金属循环产业链,综合回收能力居行业前三,电锌废渣有价金属综合回收技术荣获陕西省科技二等奖,“秦锌”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

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先后引进比亚迪、跃迪、正太等龙头企业,新能源客车、锂电池电解液等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轿车、电池隔膜纸等项目进入试运行。

新特色产业行业领先。围绕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领域,聚焦丹参、板栗、核桃等特色产品,探索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出香菊药业、君威集团等一批细分领域领先的核心企业。香菊药业打造国内鼻炎、鼻窦炎临床用药领军品牌,其“香菊片”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十三坊研发的天然香辛料抗氧化保色、低温高湿解冻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加快项目布局,新科技产业孕育突破。以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加速布局智能机器人产业园、通用航空生产和培训基地、秦岭飞行小镇、商洛印象等项目,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学研合作深度推进,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建成了以赵鹏大、张生勇等院士为核心的两个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省级研发平台、13个市级研发平台,科技平台建设步入快车道。

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引入商洛学院入园办学,建设北大“沃土计划”人才培训基地和西交大博士后创新基地;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设立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商洛分中心。建成中小企业孵化园、创新大厦、商丹创业孵化基地等孵化载体3个,孵化面积3.28万平方米,引入深圳摩天之星、盛世兴商等专业机构,为下一步加速孵化搭建了载体。

资本支撑不断强化。开发建设公司、高投公司、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助保贷”等融资平台相继投入运行,2016年累计为区内企业融资1.6亿元;依靠开发建设公司、高投公司、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助保贷”等融资平台,仅2017年为区内企业融资2.5亿元。

产城融合加速推进。10年来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38个,总投资36.99亿元。所辖区域内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燃气网络主骨架基本形成,金融、通讯、娱乐等配套服务网点日益完善。品牌大道、商鞅大道等一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国际医学中心、商洛印象建设进入攻坚期。

机制创新有效突破。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扁平化管理理念,设立商洛高新区政务大厅,形成了项目“一站式”审批和企业“一条龙”全方位服务体系。出台了“十个必须”“八项承诺”“八个必须下”“最多跑一次”等工作要求,基本理顺了党建、纪检、行政、公安等管理体制,正在加快完善财税、执法等管理体制。建立了督查、考核工作机制和全员抓国创、全员抓项目、全员抓脱贫、全员抓增收等工作机制,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坚持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统揽改革发展大局,并以此作为今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在2015年就提出了依托商丹园区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战略,并在当年启动了省级高新区创建。经过努力,在2016年成功创建了商洛市第一家省级高新区——商洛高新区。2017年,市委、市政府将商洛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列为事关商洛发展的十件大事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

政策驱动,借船出海。为配合高新区“创国高”工作,市政府出台了《商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商洛市专利资助办法》《商洛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商洛市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意见》等系列支持政策,设立了5000万元“大众创业基金”、5000万元“科技发展基金”,激发了高新区创新创业的活力。平台驱动,造船出海。为加快创国高步伐,打造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平台,高新区建立了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北京大学“沃土计划”人才培训基地、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创新基地、中国地质大学知识产权转移商洛分中心、西安邮电大学商洛智能制造与信息化研究院、秦岭大健康研究院、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商洛市材料科学工程院、陕西省材料科学工程院商洛分院、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商洛分院等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平台,为精心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筑巢引凤”。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多年来高新区始终把人才驱动作为最大的内驱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累计引进培育高精尖人才,有院士两名,国家和陕西省“千人计划”两人,硕士以上人才100人,科技型人才1500人;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9个,总投资68.5亿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3项,孵化科技型企业3家,2018年又和7家企业与中关村创新资源达成合作意向。

下功夫弥补基础设施短板,营商“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始终把发展环境作为高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已建成两条城市主干线和4座跨丹江大桥、国内一流技术的商洛发电厂、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工业污水处理厂、1个西北最大的物流中心和国家二级陆路口岸;正在加紧建设秦岭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呼叫中心。随着商洛学院新校区、商丹高新学校、国际医学中心等教育医疗项目在高新区落户,交通、供电、供水、燃气、通信、消防、环卫、教育、医疗、数据存储等配套功能日益完备。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阶段性突破。按照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关于加快商丹园区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全面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切实加强机关管理和自身建设,努力营造支持园区发展的外部环境,着力破解影响园区发展的瓶颈制约,已经成为未来加快发展的最大动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新的起点上,商洛高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区一源”战略要求,围绕依托区域优势,始终坚持绿色循环发展,按照“1234567”发展规划纲要,即: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坚持生态与发展两个遵循,用好自然、资源、文化三大禀赋,依靠交通、人才、政策、基础设施四大支撑,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大数据、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智造、创新创业六大产业,奋力实现科技之园、创新之区、现代之城、数字之谷、孵化之岸、宜居之地、动力之源七大目标,在更高层面上谋求自身突破和自我发展,全力打造“秦岭最美动力港、丝路生态科技城”,为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率先示范,努力开创新时代商洛高新区发展的新局面。

新闻推荐

商洛市多部门“一厅式”集中办公帮讨薪

临近年关,农民讨薪又成热点。商洛市人社部门为了帮助农民工顺利拿到工钱,12月5日起,商洛市成立由市、县(区)两级12个部门组成...

商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