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节能环保有智慧 商洛市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报道之三

商洛日报 2018-08-28 08:56 大字

记 者 王 倩

一场秋雨过后,远处的山、近处的树,如黛如翠;仰首看天,明净澄澈;俯身看水,碧波荡漾;这时登高而望,浮现在眼前的鹤城,宛如一片美丽的森林,一团团、一簇簇,以绿为底色,点缀在其中的高楼大厦和民居像是刻意的着色,五彩斑斓,这是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智慧鹤城日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鹤城颜值大幅提升的背后,是市上抢抓机遇、举全力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挥汗如雨的努力。在创园的过程中,城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实施绿色建筑至关重要。自去年起,商洛市科学规划、夯实责任、分解任务,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全方位地推进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经过集中冲刺,一个被蓝天碧水拥抱的生态节能型城市初展容颜。

科学建设维护生态平衡

今年5月,市区莲湖公园和丹江公园内的树木上安装了50多个人工鸟笼,吸引众多鸟儿在这里“安营扎寨”,繁衍后代。这一举动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成了商洛市在创园工作中优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一大创举。据丹江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引鸟入林”的目的在于让鸟儿感受到城市居民对它们的善意,让它们在风景如画的鹤城有一个安全、温馨的家,同时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丰富物种起到积极作用。首批鸟笼安装好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大多数鸟笼已迎进新主人,下一步商洛市还将选择合适安装点继续安装鸟笼。

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发展初期,城市建设大部分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上的,城市规模越大,发展越快,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越严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开发与保护并重、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理念也付诸各个城市建设的实际行动之中。为了有效保护中心城市建成区内自然地貌、植被、水系等生态敏感区域,形成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商洛市从配套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抓起,在建设过程尽量采用现代城市建设方法,模拟自然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到目前为至,中心城市建成区共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2.34公里,建设海绵型绿地20余万平方米;相继建成人民路、南门口、老体育场等5个立体停车场和莲湖公园南侧绿荫停车场,新增停车位729个;实施城区第二水厂扩容工程,管网水检验合格率达99%以上;启动商洛市中心城区集中供热项目,大力实施“气化商洛”战略,燃气普及率达98%以上。

同时,坚持绿色为发展底色,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先后建成以河流、湖泊、库塘湿地为主体的丹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南秦河一期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对丹江河、南秦河、黄沙河、构峪、大小赵峪、马莲峪和柳家沟河道及城区地质灾害点进行生态治理,恢复自然植被和原有生态功能,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100%;完成2.4公里河沟治理,保证了“一江清水供京津”;强化丹江、南秦河等水环境监管,河流等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100%。

防污治污保护碧水蓝天

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是生态城市的标签,也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位市民的向往。当我们打开微信朋友圈,将“商洛蓝”作为一种城市品牌、一个城市的符号对外推介时,外地朋友不约而同地发来羡慕的表情,身为一名商洛人,我们也有着不可言表的自豪。

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实施,中心市区风景如画,自然景观引人入胜,与此同时,商洛市的空气质量和优良天数也在慢慢地提升。据统计,2017年商洛市优良天数331天,居全省第一,到今年7月底,商洛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94天,同比增加7天;PM平均浓度值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2.6%;空气环境质量在全省13个市区中排名第一。

这一切,源于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一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保护商洛生态环境、呵护商洛蓝天白云的政治责任,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从大气、水、土壤等方面采取得力措施,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全面深入开展铁腕治霾·保卫蓝天“1+8”专项行动,打好“减煤、控车、抑尘、禁燃、治源、增绿”组合拳,严格环境监管,依法依规进行治理,持续推进燃煤锅炉拆改,扎实做好黄标车淘汰工作,加强扬尘治理和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减少大气污染。在中心市实行“一卡通”乘车,更新气、电等新能源公交车58辆,设立公共自行车点33个、投放自行车650余辆,给市民出行以多样化的选择,通过政府的引导,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成为市民的首选,街道上私家车少了,交通畅通了,PM2.5随之下降。

同时,大力推进“治污碧水”工程,从源头治理污水排放问题,实行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河长制,努力建设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生态屏障。柳家沟河是丹江的一条支沟,以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附近居民苦不堪言,直排的污水也极大地影响了丹江的水质状况。去年以来,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实施中心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对黄沙河、柳家沟、马莲峪等支沟进行综合治理,彻底解决污水、垃圾等环境污染问题。柳家沟河河道内清理淤泥垃圾,河底硬化并铺设鹅卵石,整治绿化河道265米,昔日的“臭水沟”得到彻底治理,河道环境明显改善,受到了周边群众一致好评。经过治理,今年1至7月,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9条主要河流18个监测断面全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城市水环境质量在全省各市区中排名第一。

在土壤治理上,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突出重点区域、流域、行业和主要污染物,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国控点位监测、农用地分类管控、建设用地准入及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分区施治,控新治旧,严格管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目前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多措并举,防治效果明显。如今,蓝天碧水的梦想已经散发出光芒,生态宜居山城伸出手向世人问好。

建筑节能生态红利释放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建设方针。在创园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积极借鉴建设节能型城市先进的理念,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建设城市,加快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推广步伐,近两年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比例达到100%。

市住建局是建设节能环保城市的先行者,在市住建局墙改办主任李新平办公室里,他向记者介绍,“我们单位是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理念。比如,每扇窗户都装上了双层玻璃,隔音、隔热又省电,节能效果明显。”

这样的建设在中心城市越来越多,环保节能型材料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如今,市建筑勘察设计院、万事达购物广场、全兴紫苑小区等,为商洛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万事达商业中心在2016年获得一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在建设过程中,整体建筑节能率达到50.32%,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料比达10.36%,既满足了绿色建筑对节材、节能标准要求,又为节约环保型城市作出了贡献。位于市区西段的全兴紫苑小区夏日里成为居民乘凉的好去处,庭院绿树成荫,花木扶疏,小区中间蓄水池的水清澈见底,靠近水池时丝丝凉意扑面而来。“我们在建设时专门安装了雨水管道,将雨水收集到小区内的储水池,用于灌溉树木。”据小区工作人员介绍,雨水回收系统基本可满足小区日常灌溉,每月可为每位业主省下几元钱的水电费。

绿色、节能的建设理念的积极践行,带来的是生态环境释放的红利。市建筑勘察设计院等单位在楼顶上建起空中花园,整个夏季楼体温度降低,为大家拥有舒适的工作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商洛学院由爬山虎组成大片大片的绿墙,不仅给这所高等学府带来一丝清凉,还多了几许诗意。据市气象局监测,2017年度商洛城区、城郊3个热岛强度年平均差值为1.4℃,参数值远小于国家森林城市要求的3.0℃以内的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市民生活舒心,疾病也减少了。

绿色、节能的建设理念,提升了中心城区品位,也为今后的走绿色发展之路打下良好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今天的一切努力,将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更多惊喜和生态福利。

新闻推荐

商州区大荆镇—— 肯下真功夫脱贫见实效

本报记者郑斐8月6日,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西村二组的村民王锋刚正在秦绿源香菇产业基地里开着挖掘机干活。老王今年55岁,家中...

商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洛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