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之宝·玉牙璋 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宝物档案
玉牙璋(夏代国家一级文物)
1997年在商洛市东龙山遗址发掘出土现藏于商洛博物馆
长27.8厘米、宽7厘米、厚0.5厘米、扁平修长,形似铲,为墨玉材质,表面光洁平整,体中部色较浅呈茶色,柄部稍长呈长方形,柄部倾斜,下中部钻有一圆孔,孔径0.8厘米,孔两侧不对称,歧出两个齿牙,下缘刃部内收成弧形,两边呈锐角稍向外撇,打磨得十分精细。它是陕西考古发现的唯一可供断代的夏代牙璋标准器物。
护宝人:雷新锋,商洛博物馆馆长
出生于商州、长于商州的雷新锋,现为商洛博物馆馆长,提起馆内所藏,雷新锋津津乐道,仿佛在讲自己家的宝贝一般,前不久被拿到美国《兵马俑:秦始皇的永恒守卫》展览参展刚刚被送还回来的“商”字瓦当,让雷新锋非常自豪。而最让雷新锋骄傲的,还是馆藏的一件墨玉质、形似铲的国家一级文物玉牙璋,它是1997年在商洛市东龙山遗址发掘出土的夏代墓葬中的随葬品,是象征权力和身份的礼器。
商洛公路和砖厂建设取土时发现历史遗迹
雷新锋说:“在商洛市区东部2公里处的丹江北岸,有一条似长龙由北向南延伸至丹江河的山梁,人称东龙山。这里土壤肥沃,水草丰茂。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丹江两岸到处都有他们活动后的物质文化遗存。东龙山夏商周遗址就是众多遗存中的一处。1997年5月,商洛公路和砖厂在建设过程中在此处取土,刨出了几件器物,引起考古专家的注意。
同年5至8月,陕西省考古所、商洛地区文管会和北京大学考古系联合对东龙山遗址进行首次抢救性发掘。考古发掘证明,此遗址包括五个历史文化时代: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代文化、商代文化和周代文化,面积约20万平方米。这一发现在考古界引起了轰动和高度重视。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先生曾两次亲临现场考察。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评委李伯谦曾三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1998年初,经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研究,设立了“东龙山遗址文化分期和年代测定”专题,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对东龙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也是商洛考古工作中重要的里程碑。这处面积大、内涵丰富的大型古文化遗址,特别是夏文化遗存的发现,填补了丹江上游和陕西夏代考古研究的空白。”
夏代墓中发现玉牙璋 为祭祀礼器
雷新锋说:“夏代文化遗迹较多分布于东龙山的三级台地上面,发掘灰坑100多个,墓葬35座,房子6座,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玉器等大量遗物。1997年,考古队在一名45岁左右的男性墓中发现散置石璧3件,墓主右胸部有玉戚一件,左臂外置玉牙璋一件。这些牙璋、戚和铲等玉器送至商洛市博物馆收藏。
“联系墓上建筑这一特征进行分析,这位墓主人在近4000年前,很可能是对这一区域夏人行使统治的氏族部落首领。牙璋始见于龙山文化,夏、商时期得到发展,商晚期逐渐消失。有学者认为,牙璋的形制是从原始社会晚期耕田起土的农具“耜(sì)”演变而来,这种刀形端刃器,是发兵或调遣军队用的信物,到了后期逐渐演变成于祭祀农耕的礼器。其制作方法使用了切片、抛光、钻孔等技术,反映出我国早期制玉的高超工艺。这件夏代墓葬中发现的玉牙璋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玉牙璋这类器物已不具有实用性,但它的发现却有着重大意义,有助于研究夏代历史,还原社会文化和历史风貌;作为古代人类的智慧结晶,它为研究古代手工技术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此外,它属于二里头文化的玉质礼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研究国家政治制度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洛的文物考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发掘出的古文化遗址就像一串串葡萄挂在洛河和丹江两岸,商洛古文化遗存众多,也希望民间能够爱护和保护这些文化遗存,发现文物及时交给国家,不断丰富商洛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华商报记者 程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雷通讯员曹婵婵)今年以来,商洛市金融系统将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提高企业融资效率作为优化提升金...
商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