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志愿军战士的传奇人生 倪双民

商洛日报 2020-12-11 06:04 大字

参加志愿军时的刘仁智

洛南县麻坪镇有一条小河叫栗峪河,河畔有一个宁静的村子叫峪口村,村子依山傍水,宁静祥和。村里有一位耄耋老人,个头不高,但精神矍铄,时常在山坡上的田地里劳作,偶尔会抬起头眺望东方。他就是英勇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刘仁智。

跨过鸭绿江

1928年1月,刘仁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和苦难,未满周岁时母亲不幸离世,7岁时又遭遇父亲病故。

家中兄弟4人,大哥当年才十六七岁,无力养育全家,当时真是“睡觉没窝,吃饭没锅”,整天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十一二岁时,刘仁智就翻山越岭到一个叫熊虎的小村子,给一个富裕人家放羊。主家还算善良,平日里能让他勉强吃饱肚子。放了三年半的羊,刘仁智得到了五斗苞谷的报酬。后来,他又先后到河西去给人家放羊,到白家岭去给人家放牛。那时荒僻的山野常有野兽出没,黄昏时经常会听到狼的嚎叫,有一个叫齐杏子的放羊娃因为回家太迟,不幸被狼咬伤,幸亏大人及时发现才救下了性命,但脸上的伤疤陪伴了一生。

1949年家乡得到解放,刘仁智家也分到了田地,20岁的他回家开始务农,但由于家里人口众多,生活依然十分困难。

1951年3月,刘仁智响应政府号召,自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老人清楚地记得,当年和自己一起参军的有同村的余百记,还有麻坪附近的张锁、寇忠文、刘治顺。他当年22岁,是年龄最小的,刘治顺当时已经40岁了。他们一同从麻坪出发步行到县城,然后乘车到达西安。歇了一晚,第二天和各地来的新战士一起乘坐了七天七夜的火车到达沈阳。

在沈阳经过短暂休整,他们被编入志愿军第20兵团,于1951年6月19日经安东、长甸口,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朝鲜的大地。

激战上甘岭

进入朝鲜以后,他们首先接受思想教育。朝鲜美丽的河山被战火摧残的惨状,激起了战士们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坚定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他们开始编在辎重三团三营,主要负责部队后勤物资的运输以及道路的修复,尽管没有冲上前线与敌人面对面地作战,但责任一样重大,弹药及其他后勤物资一旦受阻,就会影响战争的胜利。一同赴朝的同乡余白记在一次运送弹药时,其他三位战友先后牺牲,他一人将重达100多斤的弹药扛在肩上,艰难地送往前线,由于用力过猛,当弹药送到战壕的时候不幸吐血而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他们连队又一次担负弹药运送任务。运送弹药的时候,经常有敌人的炮弹在身边爆炸,时有战友倒下,运送弹药的任务就会落在其他战友的肩上。大家就这样相互协作,相互掩护,往返运送弹药,保障了前线战斗的需要,最终光荣地完成了弹药运送的任务。在返回的路上,他们遇到一股美国兵,经过激烈的战斗,抓到了20多个俘虏,荣立了战功。面对志愿军的枪口,身材高大的美国兵一样会两腿哆嗦,乞求饶命。

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候,由于物资缺乏,战士们白天钻防空洞,夜间突袭。刘仁智后来作为机枪手,也曾经直接投入战斗,打死打伤许多美军。虽然那时已不再是“小米加步枪”的时代,可武器相对来说还十分落后,最好的武器是苏联支援的喀秋莎火箭炮,射程较远。每次战斗结束,朝鲜当地的军政部门都要给志愿军开庆功会,场面十分热烈。

朝鲜的冬天特别冷,有时需要在战壕里坚守月余,有的战士会被冻伤冻残。因为食物非常缺乏,战士们经常一口炒面就一把雪,但面对强大的敌人,战士们无所畏惧,依靠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狠狠地打击了号称“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终于扭转了战局。1953年7月,美军被迫在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

支援搞建设

战争结束以后,志愿军大部留在朝鲜帮助当地搞建设,有的连队修铁路,有的连队修公路,有的连队修复被损毁的工厂。刘仁智所在的连队留在福溪一带,为当地老百姓修复住房。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当时朝鲜境内各类基础设施破坏极为严重,可以说满目疮痍、伤痕累累,到处是弹坑,几乎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子。老百姓流离失所,整个国家破败不堪,物质十分缺乏。为朝鲜群众修房子的一些材料都要从我国的东北运送过去,比如木料、砖瓦等。

朝鲜的山河原本是秀美的,朝鲜人民是质朴勤劳的。因为战争的原因,好多男人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女人们就干起了男人们的活,耙田耕地,修路建房,十分辛苦。在恢复家园建设的过程中,志愿军战士们冒严寒斗酷暑,无私地帮助当地群众进行各类建设和生产劳动,军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一次修建房屋的过程中,刘仁智不小心从屋檐上跌下来摔伤了腿,得到了阿妈妮和女儿的悉心照料。姑娘辛辛苦苦上山采寻草药,亲自为他熬药、喂药、敷药,像亲人一样照顾他。伤好以后,他经常帮助她们担水、扫地、砍柴、耙田、种地,他们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在为朝鲜群众修建房屋中,刘仁智因为工作积极,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1954年12月升任为班长,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人民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1957年,祖国发出了召唤,志愿军战士分批返回祖国。

他乡未了情

得知志愿军将要离开的消息,朝鲜的阿妈妮、阿志玛尼万般不舍,极力挽留,想让刘仁智和他的战友留下来在朝鲜安家。

想到金达莱花开的季节,他曾经和阿妈妮一家耕田播种的情景,想到自己受伤时姑娘为他上山采药的身影,想到他离开以后她们的生活又会面对许多的困难,他也有许多不舍,但一想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的亲人,他又不得不决定随部队一起回国。

1957年4月,在部队即将返回的日子里,阿妈妮为他做了最好吃的打糕,姑娘送给他心爱的手帕。他和阿玛妮一家互留了地址,相约以后再相见。离别的那天,朝鲜群众夹道欢送,泪湿衣衫,场面感人而壮观。

回国以后,政府安排他到安康铁厂上班,但是由于家庭负担重,缺乏劳力,加上觉得自己没有文化,刘仁智就回家当了农民。回家务农期间,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曾经担任民兵连长,时时处处起到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为家乡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多次被评为“模范党员”。

谈到自己的一生,老人感叹道:“国家没有忘记咱,每年都有生活补贴,生活很安稳,要感谢党和政府!我今年90多岁了,自从回到祖国再也没能见到远方的亲人,就是不知道朝鲜的那对母女生活得咋样?盼望她们幸福,也希望中国跟朝鲜一直友好下去!”

新闻推荐

洛南县残联组织举行学习屈军侠事迹座谈会

本报讯(通讯员陈晓锋秦丹)12月6日,洛南县残联组织举行学习全国“2020年度助残新闻人物”屈军侠事迹座谈会。洛南县委常委、...

洛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洛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