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灵口 刘剑锋

商洛日报 2019-12-27 06:04 大字

在洛河边远眺大圣山

古镇灵口

灵口新街

告别古镇柏峪寺,洛河进入灵口镇。灵泉、灵峪、灵龟这些留存以及传说,让“灵口”之谓名副其实。这片洛河即将告别洛南的山水田园,似乎构成一个偌大的“口”,传说与现实、过去与现在、轻盈与厚重、灵秀与深邃在这里交织,在这个“口”上熙来攘往。

灵泉·灵峪·灵龟

在灵口镇,灵泉、灵峪、灵龟均与一座山有关,它就是洛河岸边的名山——大圣山。

县志载,大圣山海拔1441米,为灵口境内最高山系,洛南名山之一。因其山上多石,又名“大石山”。

传大禹在此导洛治水。《史记·夏本纪》载:禹“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至于熊耳山,商洛文化学者姚怀亮先生在其《大禹“导洛自熊耳”求解》一文引经据典,翔实考证后得出结论:“熊耳西起陕西洛南,东达河南宜阳,东西绵亘数百里,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一座名山;”“今洛河南岸山脉,可概言之为熊耳山。”谷歌《地球和中国地形图》分析说,秦岭在陕西与河南之间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南支为伏牛,中支为熊耳山。可知熊耳山是东秦岭的余脉之一,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界之岭。姚怀亮先生正本清源,令人信服地梳理出了关于熊耳山在洛南还是在商州的争论,并告诉我们,熊耳山实乃一条东西贯通洛南与河南洛水之岸的山系,因“随地异名”在沿河沿岸各取其名罢了。

河南宜阳县的许武章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熊耳山在豫西的版图上有两座,一座起于卢氏,蜿蜒于洛宁、宜阳两县洛河南岸。”“而另一座熊耳山则屹立于洛河北岸的陕县西李村乡境内,地近宜阳三乡。”“在民间百姓口中,将洛河南岸的称之为大熊耳山,洛河北岸的称之为小熊耳山。”

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二》云:“破胡必用龙韬策,积甲应将熊耳齐。”诗中“熊耳”即此熊耳。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载:“洛水之北有熊耳山……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

《博物志》载:“洛出熊耳,盖开其源者是也。”

北宋曾寓居洛阳的理学家邵雍,显然是遍游洛河的,他的《川上怀旧》之“川”便指洛河:“去秋游洛源,今秋游洛川。川水虽无情,人心刚悄然。”他在《辨熊耳》中亦认为熊耳有两个:“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成周”即现洛阳王城公园一带。

综上,无论是“大熊耳”还是“小熊耳”,均为洛河南北的山系,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了姚怀亮先生“熊耳山实乃一条东西贯通洛南与河南洛水之岸的山系”之结论。

大圣山,无疑为熊耳山系中的一座。

洛南自古便有“十里一洛(禹)王”之说,即洛河沿岸每10里便有一座禹王庙。禹王在大圣山下导洛治水,也是必然。

大圣山何以称“大圣”

大圣山的西峰、中峰和东峰曾分别建有大圣庙、禹王庙和娘娘庙。现存碑记表明,娘娘庙建于清乾隆四十年。西峰的大圣庙最大,供奉大圣伏羲神尊。周易有“时历三古,易更三圣”之说,云《周易》经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而形成:始画八卦的伏羲氏,为远古圣人,称大圣;演绎八卦的周文王,为中古圣人,称中圣;发挥易学精义的孔子,为下古圣人,称下圣。这座大山建有大圣庙,想必“大圣山”之名便因此而来。

灵泉源于大圣山脚下。《直隶商州总志》载:大圣山“有龙王庙,庙前有升水泉,悬崖飞瀑,旱祷辄应”。这眼神秘而晶莹的泉水四季喷涌,声若鼓鸣,不绝如缕,被古人以“灵泉瀑鼓”列入洛南名胜之一。

宋人余靖有诗《灵泉山上晚望》:

野旷树还乱,林深烟更微。

天随残日尽,云掣断山飞。

玉垒风烟阔,秦城草木腓。

凭高无限事,今夜客沾衣。

古人以《灵泉观》为题的诗不少。宋人强至有《留题灵泉观》:

山腰碧瓦郁参差,势压开元观阁基。

野气欲来云拂地,天光不动水平池。

飞檐鸟道愁相逼,故国人烟入俯窥。

便拟幽寻随杖屦,清秋幕府事文移。

清朝顺治己酉年进士、曾出任卓平县知县的洛南人赵云龙,写有《灵泉观》诗:

(一)

旧观何年始,灵泉此得名。

瀑喷珠粒碎,光湛石盂莹。

断碣眠青藓,颓垣衬绿英。

独余千丈柏,犹自插天横。

(二)

灵泉观已没,胜迹千秋名。

地涌金波溅,风翻翠柏莹。

玄官空断壁,芳草自新英。

指顾河山旧,寒烟一带横。

清代洛南人朱士琦,曾任洛南典史,掌管缉捕、监狱,兼任县丞和主簿,写有《灵泉观》一诗,抒发了灵泉观历经兵燹毁坏的悲叹:

劫火灭灵观,残碑尚志名。

参天柏千古,映地石泉莹。

树挂秦川雨,苔生汉苑英。

荒凉今莫溯,独眺意纵横。

清代洛南人李嗣丛《灵泉古柏》,在诗题下作者自注:“泉为洛水胜连,即为洛出书处,祠庙久湮,古柏犹存。”

泉水何年辟,灵奇千载名。

石盂形似釜,珠点溢出莹。

图字煌前古,畴书启后英。

浥泉思禹绩,清洛汉银横。

不记生植日,灵泉并养名。

风霜年岁久,柯叶彩光莹。

蓊葱山增秀,碧青草逊色。

游人不忍去,坐玩虬技横。

至于灵峪,《直隶商州总志》载:“庙前有升水泉,悬崖飞瀑,……其水入洛,故洛河经此,又名灵峪河。”事实上,大圣山东侧自北而来注入洛河的龙河,在当地便称灵峪河。灵泉与洛河交汇的地方称灵峪口。《西安府志》:“灵峪口有石泉如缶,泉水上涌,喷溅如珠,其流入洛。”这泉即灵泉。

大圣山下的灵龟传说,由来已久。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其“书”便出自大圣山下的洛水。传大禹治水至大圣山,有神龟负书而出洛水,献于大禹。《后汉书·五行志》载:“禹治洪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汉书·五行志上》云:“天兴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大禹得书后依次划天下为九州,又制定治理天下的九章大法。《地理志纪》记载:“洛水出书在商州洛南县洛水中。”清康熙年间成书的《陕西通志》载:“大圣山在洛南县东八十里,洛水经其下,古神龟贡图授禹于此。”

唐代上洛人丁泽的,《龟负图(东都试)》说的就是“灵龟献书”之事:

天意将垂象,神龟出负图。

五方行有配,八卦义宁孤。

作瑞旌君德,披文协帝谟。

乘流喜得路,逢圣幸存躯。

莲叶池通泛,桃花水自浮。

还寻九江去,安肯曳泥途。

唐人李峤在《奉和拜洛应制》中云:“文如龟负书,吐司风险来。”而在他的诗《洛》中,更是盛赞洛河优美风光以及神龟献书、大禹因之而定九畴之事:

九洛韶光媚,三川物候新。

花明丹凤浦,日映玉鸡津。

元礼期仙客,陈王睹丽人。

神龟方锡瑞,绿字重来臻。

宋人王奕有《灵口别宣尉王中斋》诗:

自笑灵龟久不灵,巧逢天地换清宁。

典型顿觉空诸老,肝膈未能忘六经。

朔雪渐深头转白,洛山虽无眼还青。

杏坛寂寂遗音在,靠得汾亭有父兄。

元代至正元年,商州同知孟文昌游洛南页山题《栖霞观碑略》中云:“北瞰温洛,灵源浩瀚,鬼书发秘,滔滔东注……”

“灵口”之名何以得之?“灵”有聪明、神奇之义,“旧时称神或关于神仙的”,这里有灵泉、灵峪、灵龟;而“口”有出入通过的地方及关口之义。那么,还有什么比以“灵口”命名更为贴切的?

古镇灵口

大圣山东约4里,洛河北岸一片依山傍水的平阔之地即灵口镇政府所在地。

此处可北去渭南潼关,东去河南卢氏灵宝,南去丹江陕南,而洛河在灵口水量剧增,为古渡口,因而灵口自古便为通衢之地,至少在宋代便有灵峪驿。宋人郑刚中诗《灵峪驿戏题》(全名《灵峪驿有方公美少卿留题戏和於壁》)云:

君把使旌临洛水,我参枢幕过潼关。

秋风想见吹归渡,先看淮南第一山。

明代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这里曾设立灵口峪里。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以后始更名为灵泉乡,其时洛南全境划为2乡37保,灵泉被列为2乡之一,可见灵口对于当时县级政权的重要性。1951年成立灵口乡,1959年设公社,1983年改乡,1997年撤区设灵口镇。

和洛河边所有的小镇一样,灵口镇依山傍水,小巧灵秀。小镇曾经有古色古香的老街小巷,铺满洛河边上的青石,移步而过,叮当作响,幽深而空寂。商埠店面皆木门木窗木匾,门里几进几出,厢房、正房井然而陈,是洛河岸边所有街房的深幽形制。街坊甚至有阁楼,屋檐之上青瓦若鳞,且檐牙高耸,雕飞鸟走兽,镶明镜于屋脊。遇到集日,窄窄的小街行人熙来攘往,街边摆满农家菜蔬、山货特产,小镇的小吃摊点、饭馆酒肆亦杂然而陈,相映生辉。现在,那些老屋街房早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千篇一律地贴着墙砖、镶着铝合金门窗的各色楼房。楼房的门面一律为各种小店铺所占据,百货小吃,特产山货依旧琳琅满目。

而在古街东边的小河对面,过去荒凉萧索的田陌,仿佛一夜之间,大桥横跨,高楼林立,街道廓然,恍若有小城的感觉。

灵口镇洛河北岸为王乔山,虽海拔只有1393米,但《畅志》谓:“高可与武当齐也。”

王乔山之名是怎么来的?是否与王乔有关?《列仙传》云:“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王子乔被奉为王氏始祖,后世又称他为王子晋、王子乔或王乔。徒有其表的周灵王却生了个“神童”般的儿子王子乔,幼时天资过人,博学聪慧,“好吹笙作凤凰鸣”,15岁即以太子身份辅政。晋平公派当时名流师旷前往周朝拜访王乔,问以君子之德、治国之道,王乔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师旷钦佩不已。霸主晋平公强占了原周王朝的两块田地,晋国大夫叔向朝拜周天子,拜会王乔,谈了5个问题,有3个被王乔问得无言以对,甚是尴尬。叔向回国后,即向晋平公说,这小家伙太厉害了,别看他才15岁,以我之见,还是把那两处田地归还给周吧,不然他继承王位后会找我们麻烦的。时大雨连绵,致谷、洛二水泛滥肆虐,危及王宫。周灵王欲取壅堵之法治水,遭到王乔的强烈反对,他以“川不可壅”据理力争,欲以疏导之法治水。这无疑叫“犯上”,周灵王一怒之下将王乔废黜为庶人。后王乔死去,不足20岁,抑郁而死吗?

王乔山与王乔有关系吗?无考。但《列仙传》又云:王乔“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上,”以及王乔与父亲因治谷水、洛水而起争执的记载,王乔与洛河的关系千丝万缕,谁能说王乔未曾逆流而上至灵口巡游,留下踪迹?因而,谁又能说此“王乔山”不是百姓为纪念王乔而名?

灵口小镇有条僻静而窄巴的小路,称“许旅路”。公元1928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掌握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路新编第三旅,旅长为许权中,该旅被称“许旅”。许旅进驻寺坡、古城、三要、灵口一带,整编练兵,为“渭华起义”做准备。驻扎于灵口街的许旅中一位叫任耕三的团长,看到进出小镇的道路泥泞不堪,坎坷难行,便带着士兵顶风冒雪,用石头铺出了这条街道。1928年5月,“许旅”离开洛南参加渭华起义,这条让百姓感激不尽的路,却留在了灵口街。为了记住这支队伍,百姓便把这条路称作“许旅路”。

新闻推荐

平安创建进万家

近日,洛南县保安镇工作人员利用村民赶集的机会,在集市开展平安创建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印着平安创建宣传内容的彩页、挂图、...

洛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