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一附院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显成效

西安晚报 2019-12-19 04:45 大字

12月14日,在2019中国医院院长改善医疗服务论坛上,西安交大一附院医务部分级诊疗办公室报送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案例,荣获“2019年度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案例”。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扶贫有关工作要求,2009年至2015年,西安交大一附院连续6年派出11批医疗队、共122名医疗队员,支援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医院、山阳县医院;2019年,医院新增府谷县人民医院、潼关县医院、合阳县中医医院三家受援医院……为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实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西安交大一附院医院通过“点对点”、“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老百姓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

分级诊疗新模式

打造最便捷的救治系统

仅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城医院来说,它带给韩城老百姓的不仅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更重要的是,医院的医护理念、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管理水平和运转效能,都无法与医疗合作前的“小医院”所能比的。当地老百姓看大病不用再奔波,不用再跑远路,节省了不必要的医疗开支,一举三得。

3年前,54岁的患者张先生患急性脑梗死,入院时病情危急。医院第一时间通过“脑卒中绿色通道”为他实施了静脉溶栓治疗。但2小时后张先生病情出现反复,救治小组立即采取施救措施,患者的病情逐渐平稳,意识开始清楚,很快痊愈出院。负责“高级脑卒中单元及绿色通道”项目的宋锦宁教授表示,患者所患的疾病,起病急、发展快,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该项目开启了疑难复杂脑血管疾病的“一站式”准确诊断及精准治疗,提高了救治效果,降低了致残率及致死率。

医院的另一条绿色通道是“科对科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设在西安交大一附院韩城医院与总院之间,是分级诊疗的新模式。使得基层疑难危重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总院高质量的医疗救治,最大限度地提高医保报销比例,降低就医成本,大大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

完善双向转诊机制

医联体建设备受重视

据介绍,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领导特别重视与受援医院建立的双向转诊机制,强调合作后首先开通转诊绿色通道,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近三年,西安交大一附院每年接收受援助医院转诊各类急危重患者600余例,转回受援医院康复治疗的患者每年有300余例。

此外,医院还强调完善医联体内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力度。西安交大一附院联合雁塔区4所二级医院和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成立二三级医院专家巡诊团,在社区进行坐诊巡诊,并在医联体社区成立全省首家“知名专家社区工作室”,发挥社区预约机制,采取集中处理的方式,解决社区居民在大医院“一号难求”的突出问题。医联体成立至2018年底,二三级医院共派出195位专家在社区坐诊6918次,接诊患者41621人次。

同时,医院强化院际间协同机制、强化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制定双向转诊规定以及包括23个专科310种疾病的分级诊疗指南,在医联体内探索建立五种转诊途径,积极开展全科医学体系下双向转诊流程的优化。

远程会诊业务

提升基层医院帮扶效果

“之前我花了10个小时去西安看病,没想到现在花10分钟,就拿到西安专家的建议,科技发达真是好啊!”王大爷感慨地说。62岁的王大爷,是陕西省石泉县的农民,今年8月突然发生右侧肢体肿胀,多方求医未果,在石泉县人民医院住院。交大一附院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安排周围血管科专家与呼吸内科专家对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并很快给出了治疗建议。这种典型的远程会诊诊疗模式不仅为患者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提升了老百姓的就医体验,还使省内外多家医院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升了县级医院诊疗水平。

2012年,西安交大一附院为山阳县医院、洛南县医院捐赠远程设备价值共计120余万元。2016年,医院又投入50多万元对三家受援助医院及托管医院的远程会诊软件进行升级。2017年,为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工作,医院制定并印发《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定》。2017年9月,“全国心血管远程教育学院陕西分院”落户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2018年6月,医院接受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授牌,成为首批“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省级协同中心”。远程网络的建立,除更好地服务边远地区老百姓健康外,还提升了基层医生诊疗能力,为落实基层诊疗规范夯实基础。张璐王睿王美英

新闻推荐

高耀镇发展天麻产业

本报讯(南星)“我现在每年种植天麻2200多窝,年收入在18万元以上。”洛南县高耀镇会仙村村民吴林旺望着满院白花花的天麻高...

洛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洛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