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女教授薛祥煦——把毕生精力献给考古事业

各界导报 2018-05-29 15:04 大字

薛祥煦教授“欢庆石门兽”已经成为西北大学一张闪亮的“名片”。如今仍有很多考古专业的学生专程来西北大学博物馆里观看、学习。

□通讯员 熊晓芬 记者 李鹏 文/图

人物简介:

薛祥煦,西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新生代哺乳动物、地层及环境演化研究,在古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等专业领域著述颇丰。

她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专家,考古学界的大师级人物,是学生们眼中的“拼命三郎”“金牌教师”,师从她的有中科院院士周卫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邓涛等。她就是薛祥煦,年过八旬仍坚守在考古科研岗位上的人。

考古界的“拼命三郎

因为腰部和腿部都有伤痛,今年83岁的薛祥煦外出时必须要拄杖而行。虽然腿脚不灵便,但她精神矍铄,英气不减。在校园的小路上,边走边交谈,能从这位耄耋老人的身上感受到当年在地质学系野外当队长时风风火火的样子……

1952年,17岁的薛祥煦参加了新中国首次全国统一高考,以优异的成绩从贵阳市考入西北大学地质系就读。刚来时,北方盛夏干燥、酷热的天气让这个瘦小的南方姑娘有点吃不消,甚至在野外实习中昏倒。这些都没有吓退她,反而激发出贵州姑娘身上的韧劲,身体不好就坚持锻炼,渐渐地她能跟上队伍,到后来,连身强力壮的男生也常常赶不上她。

1954年,薛祥煦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地质系根据学科发展远景的需要,决定选派她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修当时的“冷门”学科——古脊椎动物专业。面对全新的学科领域、繁重的课程内容,薛祥煦只能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在中科院进修的3年,薛祥煦陆续参与、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1958年,薛祥煦回到西北大学,她跟着地质系主任王永焱教授跑野外,一跑就是陕北、陇东十几个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对中国黄土地层进行大范围的普查和细致梳理。“为了研究,可以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怕死。”薛祥煦回想当年的情景说。自己算不上聪明,但是勤奋、执着、认真,那时20岁出头的年纪,曾经孤身一人看护着整整一卡车的化石标本星夜赶回学校。多年后带领学生跑野外,在山梁上一不小心,就顺着山坡滚下去。学生们吓得大呼小叫,她自己倒觉得好笑。

严谨是考古学第一课

“你看见了什么?”跟随薛祥煦一起在野外实习的学生,常常会在刚刚气喘吁吁地爬上一段山坡,或是筋疲力竭地涉过一条河流后,当即遭遇老师突然发问。

如果回答不上来,顾不上喘口气的学生立刻乖乖转身,回去再仔仔细细地找一遍。“进行科考研究,一定要认真、细致。”薛祥煦说,与别人的教学方式不同,她经常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学生们上考古学第一课。

曾经有一个薛祥煦指导过的研究生,在自己的论文稿中评述前人的研究成果时说:“今天来看,他(前人)的很多观点是不攻自破的。”薛祥煦看到后,狠狠批评了这位学生,并告诉他:“不能用这样的词语评价在当时(1927年)特定的条件下做出的研究成果,应该正确地看待前人的贡献。”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学生已经成长为教授、博导,仍然会一遍又一遍地向自己的学生讲述这个故事——严谨、客观、公正地对待科学研究,是他从老师身上学到的最可贵的品质。

薛祥煦讲课,注重“活”和“用”:老师讲课要“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保证学生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学生学习要“活”,知道为什么学,更要知道学了之后怎么用。在她的课堂上,最吸引学生的莫过于她的“综合实习”。薛祥煦介绍,给学生准备一堆化石,有些学生都没有见过,再准备一张设计好的地质剖面图,要求学生自己鉴定化石,确定地层时代、划分地层,推断当时的海陆变迁,并解释出地质剖面的构造形态及地质现象。这样的实习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常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40年只为做好一件事

1977年国庆节前夕,薛祥煦和整修技师赵聚发来到了洛南县山区一个不起眼的红色盆地。盆地里独特的红色地层引起了她的注意,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古生物和地质构造知识及经验,薛祥煦相信在这个盆地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果不其然,9月30日,我们找到了一些碎裂的化石。”薛祥煦回忆,当时一下子就坚定了我们的信心。第二天是国庆节,一大早两个人就来到老地方,经过仔细搜寻,终于在一个山坡上发现一片疑似兽类鼻骨的化石露出地表。

“我小心翼翼地用探针等工具在周围探查,头部露出来,接着是肋骨、脊椎,尾骨……一具体长超过1米、整体保存十分完好的动物化石,终于彻底暴露出来。”40多年过去,说起当时的发现,薛祥煦仍流露出激动之情。

经研究发现,这是具古新统地层中的动物化石,距今约6300多万年。它的出土证实了在秦岭地区存在着古新统地层,弥补了北方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发掘的空白。“那时正直‘文革\’结束,科学‘春天\’回归之际,我们就将它命名为‘欢庆石门兽\’。”薛祥煦骄傲地说道。

今天,“欢庆石门兽”仍是西北大学一张闪亮的“名片”,40多年的时间里,薛祥煦对“欢庆石门兽”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去年冬天,徐祥煦刚从加拿大回国,就立即赶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专家们讨论她的研究进展。相熟的同行建议她早日公布研究成功,薛祥煦却迟迟不愿意发表。“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希望自己发表的研究成果经得起任何质疑。”

如今薛祥煦的老伴,原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邸世祥退休后俨然变成了她的科研助手,每次出行,两位老人的行李箱中总是塞满厚厚的资料。虽然老伴儿邸世祥经常抱怨,但还是全力支持薛祥煦的研究。因为他知道,妻子已经与“欢庆石门兽”结下了40年的不解情缘。

新闻推荐

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探讨

新课改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作文个性化教学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小学作...

洛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洛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