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竹篾“编”出幸福生活

陕西农村报 2020-08-10 00:55 大字

本报记者 崔福红

一条条竹篾编出的竹制品,传承着祖祖辈辈留下的技艺,点燃着他们对生活的希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在家编织竹笼的人越来越少,竹编技艺濒临失传,而丹凤县竹林关镇高峪村的彭海朝将这门技艺传承了下来,还凭着手艺过上了富裕小康的日子。

8月4日,记者在竹林关镇丹水社区“海朝工作室”,见到了今年52岁的彭海朝,他正跪在地上拿着竹篾编织篮子,旁边83岁的老母亲给他帮忙整理竹篾。

“2018年3月,竹林关镇政府帮助我从高峪村搬到丹水社区,并且免费,为我提供了10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供我做竹编生意。自从搬到丹水社区后,我的竹编生意越来越火,生活也有很大变化。”彭海朝高兴地说。

在他的工作室,除了竹子和竹片外,最吸引人的就是展台上摆放着用竹篾精心编织的簸箕、斗笠、筛子,以及带着红绿花纹的小背篓,中间嵌着“囍”字的是工艺品。看着这些成果彭海朝笑着说:“最开始我主要编织方笼子,一个5毛钱,编织背篓,可以卖到几十块。后来编织结婚用的花笼子,可以卖到300多块钱,一个月可以赚三四千元。”

彭海朝小时候因病导致双腿残疾,不能正常行走,在父母的陪护下读完小学就辍学了。身残志坚的彭海朝经过刻苦学习,15岁时已经能编得一手好竹笼,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骑着三轮车去山阳、商南等周边卖竹笼。

因身体残疾,他没有成家,领养了一双儿女。如今儿子已经成家,带着媳妇和12岁的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大学毕业后已就业。多年来,彭海朝靠双手硬是撑起了这个家。

“国家的扶贫政策确实好,使我打消了‘等靠要’的思想,为我创业还免费提供了门面房,帮我儿子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通过政策补助使我女儿完成了学业,2019年我家脱贫了。目前,我的竹篾工艺品远销省内外,每月有固定的收入,一年下来收入达10万元左右。”彭海朝激动地说。

2018年6月,彭海朝被评为高峪村2017年度“贫困户致富标兵”,7月被评为“商洛好人”。“2018年8月,在政府的推荐下,我参加了陕西省第六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并荣获第一名,奖励了我6000元。”说话间他拿出一个手提袋,里面有许多荣誉证书,这些荣誉证书是对他身残志坚、勤劳上进、技艺精湛的肯定与鼓励。

彭海朝说:“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和荣誉,主要归功于国家的好政策和各级干部的帮助,我要把竹编技艺传承下去,丰富竹编文化,带动竹编经济。要把竹篾事业做得更大更强,用我的双手‘编’出幸福的生活。”

新闻推荐

男子潜逃20年 警方千里追凶

本报讯(记者崔福红)杀人潜逃20年再现身竟然已更换籍贯、娶妻生子。近日,商洛丹凤县公安局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潜逃20年的命案逃...

丹凤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凤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