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五抓”筑牢地质灾害“防火墙”

陕西日报 2018-06-25 06:32 大字

  商洛地形地貌结构复杂,地质环境脆弱,灾害隐患点多面广,潜在经济损失巨大,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4.6%,其中:高易发区占全市总面积的19.7%,属全省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据调查资料显示,商洛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635处,其中:滑坡1504处、崩塌57处、泥石流60条、地面塌陷13处、地裂缝1处。这些隐患点直接威胁着11571户54119人55190间房屋、30所学校、8个企事业单位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14.06亿元。

  近年来,商洛市国土资源局把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追赶超越贯穿各项工作始终,精准把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常态,不断创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制体制建设,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主线,以“保底线、减存量、控增量、提能力”为目标,突出“五抓”,健全机制,夯实基础,筑牢地质灾害“防火墙”,使得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连续5年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抓预警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坚持从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工作入手,强化中国地环院等单位技术指导,采取“土洋结合”“群专结合”等方法,不断加大监测预警力度,着力提高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

  一是定点定人明责任。对全市所有已查明的隐患点逐一落实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制定应急预案,落实避险场所。在全市择优选定1676名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灾害隐患点骨干监测员,进一步明确监测责任和分工,做到定点、定人、定责、定时,确保每个环节、每个部位都有人管、有人看、不空档。

  二是三项制度快反应。建立汛期值班制度,明确值班地点、联系电话,分管领导和有关科室负责人24小时开通手机,随时保持通讯联络畅通;建立险情巡查制度,实行基层监测员轮流值班,24小时进行险情巡查,重点观测异常降雨、地面开裂、土体蠕动、树干倾斜、山洪暴涨、动物异常等灾害前兆和诱发因素,并对点上设置的观测装置进行观测记录。建立灾情速报制度,在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前兆或异常,在第一时间报警,迅速转移群众,并及时将紧急情况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三是群专结合强监测。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指导下,在全市危重隐患点中建立74处简易监测示范点、2处专业监测示范点。简易监测示范点利用激光测距仪、裂缝报警仪、埋桩法、埋钉法等手段,操作简便、测量准确、建设成本低。专业监测示范点采用裂缝自动伸缩仪、含水率监测、土体压力监测、自动降雨量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图像抓拍法等方式,科学预警;监测数据通过手机App、GPRS上传到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自动分析计算,达到监测阈值时,自动触发报警。

  四是信息共享早预警。与气象部门合作,在30处危重隐患点设立自动雨量站,与全市98个镇办雨量站数据共享,实时上传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根据降雨累计值,及时指导基层开展监测预警。同时,通过气象、防汛、水文等部门提供的降雨信息流域汛情,及时制作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产品,为防灾减灾、主动避险提供准确预警范围和等级。近年来,全市成功预报各类地质灾害38起,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抓示范 实现“十化”建设目标

  坚持以创建国家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市和地质灾害高标准“十有县”建设为着力点,以防灾责任体系化、群测群防网络化、监测手段多样化、预警预报科学化、排查巡查常态化、演练宣传经常化、设备配置现代化、防治管理信息化、应急处置快速化、减灾效益最大化的“十化”建设为目标,稳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

  一是开展技术合作交流。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合作,签订了《国家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市联合共建框架协议》,制定了商洛市创建国家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市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加快改进提升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技术方法与管理模式,为科学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是修订完善各项制度。重新修订《应急值守制度》《地质灾害隐患点认定核销制度》《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管理暂行规定》等20项工作制度,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地灾防治工作例会制度,市、县、镇、村、组、监测员六级责任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实现全覆盖。

  三是建立市级信息平台。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将地质灾害基础数据、监测预警、宣传演练、群测群防、应急处置、工程治理、移民搬迁等全部集成到信息系统中,实现了一张图、多模块、直通车管理功能。建立以县为基础的市县联动数据库,健全了信息平台的基础档案资料,实现信息系统自动更新,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地质环境一张图,将128个气象雨量站数据、17座重要水库、70处重点尾矿库和威胁100人以上的8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叠加在一张图上,实现数据共享,为各级领导应急指挥、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四是实现快速应急处置。建立市县两级应急指挥平台和指挥中心,安装了液晶拼接大屏和音视频等操控设备,通过市县应急指挥平台,及时应急会商、快速发出指令、适时传输现场图像。先后购置了卫星通信指挥车、无人机、生命探测仪、金属探测仪等专业设备和装备,通过无人机和单兵设备,可将灾害现场的图像及时传递到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应急调查、处置、救援快速化、专业化。

  抓管理 健全共同责任机制

  坚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做到早部署、早准备、早防范,较好地把握了防范和应对地质灾害的主动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县镇三级政府均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同时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小组和应急救援分队,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各项责任细化分解,层层落实到县区、镇办、村组及每个监测员,切实做到责任到岗到人。

  二是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政府是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的原则,落实“党委领导、政府防治、部门协作、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

  三是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商洛市地质灾害防治三级网络二级网格化管理制度》,按照“属地负责、职责法定、管理便捷、边界清晰”的原则,将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网络和网格划分为市、县区、镇办三级网络和镇办、村社两级网格,明确各级网络和网格职责,实现地灾防治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死角、全覆盖。

  抓演练 增强群众防范意识

  始终将演练、宣传和培训工作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以演练提升宣传培训效果,提高干部群众防灾避险和应急反应能力。

  一是全覆盖演练。按照“在册隐患点每两年至少演练一次的原则,一个灾害点一个演练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预案演练和“防抢撤”避险演练。三年来,共开展应急演练1636场次,参加演练的干部群众达16.28万人,其中省级地质灾害预案演练2次,市级预案演练3次。市国土资源局坚持每周一次应急通信保障演练、每月一次应急救援演练。通过演练,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防灾避险意识,提高了基层政府应急指挥能力和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能力。

  二是多形式宣传。大力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的“四进”宣传活动,采取发放宣传材料、设立警示标志牌等形式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利用“地球日”“防灾减灾日”“土地日”“环境保护日”,集中在中心城区、集镇、厂矿、学校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制作地质灾害防治动漫宣传片、拍摄《珍惜生命安全、防范地质灾害》科普教育宣传片,发放到每一个隐患点和矿山企业。三年来,共开展各类宣传1158场次,发放宣传折页、挂图、小册子20万份。

  三是全方位培训。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现场面授等形式,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为受地质灾害威胁干部群众发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现场培训讲解避灾知识和避险方法;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专家,举办培训会,对60家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地质环境保护等培训。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专家更是一年不定期多次培训。三年来,培训人员达20.96万人次。

   抓治理 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在强化监测预警、坚持预防为主的基础上,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移民搬迁,积极主动防灾减灾,加快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一是探索创新治理路径。按照“谁受益、谁治理,谁引发、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原则,坚持把地灾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项目有机结合,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点面结合,科学治理,为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丹凤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在“7·23”特大洪涝灾害恢复重建过程中,抢抓政策机遇,整合多个部门建设资金,积极探索融地灾防治、产业开发、科技示范、监测研究、成果展示、旅游观光、群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全力打造桃花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竹林关桃花节已跻身于2017年秦岭生态旅游节十大品牌系列活动。

  二是积极开展项目治理。2011年—2016年,中央、省上和市县财政、企业共安排地质灾害治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77个,投入资金44586万元,从项目立项、勘察设计、组织审查、工程招标、施工、监理、竣工验收、资料整理归档等各个环节,规范操作,严把质量,确保治理一处、消除一处、平安一方。

  三是全力实施移民搬迁。坚持把移民搬迁作为防治地质灾害的治本之策,从2011年开始,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主动避灾和扶贫搬迁有机结合,累计搬迁群众40余万人,其中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1.57万户5.96万人。“十三五”期间,全市聚焦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统筹推进避灾生态及其他搬迁,计划到2019年,把居住偏远山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全部搬出来,让他们彻底远离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的威胁,不再为自然灾害担惊受怕,过上安心舒适、更有尊严的新生活,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共赢。

新闻推荐

丹凤县棣花镇入选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光讯(冯永发记者崔伟)近日,陕西省文化厅对2018~2020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进行评审命名,经过层...

丹凤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