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丹凤依托搬迁打通群众脱贫路

三秦都市报 2017-09-11 02:43 大字

9月,天高气爽。走进丹凤县竹林关江北移民新区,一幅美丽画卷便展现在眼前:漂亮的移民搬迁高楼拔地而起,宽敞干净的水泥路直通群众家门口,挨家挨户都成了个体商户……搬迁群众感叹说:“搬出来,就是好!”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由于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山区群众交通不便,发展产业受到制约。

针对这种现状,丹凤县立足县情,依托移民搬迁打通群众脱贫致富路。县上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通过循环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新型社区等“四区同建”的方式,积极探索陕南移民搬迁、产业集中区、小城镇建设、***、消费市场培育“五位一体”模式,加快推进移民搬迁工程建设。五年来,该县实施移民搬迁安置4万余人,实现了移民搬迁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互促共赢。

通过搬迁 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几年前,我家住在石槽沟阳河村,生存条件很差,生活困难,加上一场洪水冲毁了我的家园。多亏党的政策好!现在,我搬迁到竹林关镇丹水社区,不但享受到了政府的移民搬迁补助,现在还做起了建材生意,每年收入10多万元!”竹林关镇移民搬迁户刘祖俊说起移民搬迁,脸上露出了笑容。像移民户刘祖俊一样,该县通过循环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新型社区等“四区同建”的方式,促进移民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创业,从而步入脱贫致富的小康大道。

丹凤县竹林关镇江北移民新区是该县最大的移民示范点,规划占地面积619亩,自建设以来,已安置移民1万余人,丹水社区是为该移民安置点设立的新型居民社区。社区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亲情连线室、老年协会活动室、职工文化活动室、文化娱乐室、警务室、日间照料室、卫生心理咨询室、档案资料室、红白理事会、多功能会议活动室的相关制度和资料,为规范管理提供了制度支撑。在丹凤县的龙驹、商镇、棣花、竹林关等“四大区域”和一些重点城镇,一幢幢漂亮移民新楼拔地而起,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旅游景区相依相托,相得益彰。一大批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土气十足的村落也开始“改头换面”成为新型社区,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一场“化蛹成蝶”式的嬗变。

在丹凤县境内,位于该县境内沪陕高速出口一带的商棣工业精深加工区,就是典型的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田”。该工业园区入驻鑫圣源保温材料、恒大产业园、华茂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企业,聚合周边人口2万余人。与之相毗邻的商镇老君社区移民示范点,落成的移民搬迁楼,规划安置移民户1500户5100人。通过工业园区项目的实施,这些移民户可以就近到园区的企业实现就业,不但解决了陕南移民的经济收入,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问题,而且也使安置点成了园区企业职工的“宿舍”,仅此一处,移民点便可增加城镇化率4个百分点。像商镇工业园区一样,全县工业园区累计入住各类企业86户,其中工业企业43户,建成规模工业企业20户,有效解决移民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依托搬迁 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丹凤县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植入精准脱贫工作,瞄准陕南移民搬迁为着力点,使各项重点工作步调相“合拍”,形成“五指抱拳”搏击“穷魔”之势,以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与脱贫攻坚的“异曲同工”。积极拓展发展理念,引进了“产城融合”概念,使移民搬迁、产业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消费市场培育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五位一体”思路。采取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新型社区“四区同建”的办法,直接把移民户带到了城镇化的大路口。

竹林关镇地处丹凤县东南部,西与山阳县、东与商南县相邻,是一个“一鸡鸣三县、两河汇一关的”边贸重镇。近年来,丹凤县竹林关镇结合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突出“外延化搬迁、楼房化安置、标准化建设、产业化支撑、城市化管理”理念,启动实施了“千户万人”大移民工程,完成移民搬迁10000余人,入住人口3000余户,新区水电路视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社区、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项目配套到位。在推进移民搬迁安置房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配套,按照“整合项目、捆绑资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办法,先后整合国土、发改、扶贫、农业、水务、交通、电力、教育、文化、卫计、住建、民政、环保等20多个涉农项目资金,相继实施了移民新区水电路视讯等基础设施,完成了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配建了社区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幼儿园、超市、卫生室和避灾广场、商贸市场、新区小学、金融通讯网点、民营医院和垃圾、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成了以翠竹林带和红日广场、亲水平台、农耕文化、假山溪流、水旱码头为主题景观的江滨公园,在小区安装了文化体育健身器材,为搬迁群众创造了生态、优美、便利、舒适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县上发挥园区带动作用,解决移民的再就业问题。目前,像丹凤县华茂牧业、民乐蔬菜、山凹凹生态养殖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恒大产业、尧柏水泥、东河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及棣花文化旅游示范园区,一下子作用得到显现,为移民户创造就业岗位超过了万余个。同时,在移民安置集中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产业发展等“一揽子”快速融入计划,实行水电路视讯一次配套到位,绿化美化靓化同步推进,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等一同规范化到位,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使该县的竹林关江北移民安置点、商镇老君移民点,一幢幢漂亮的楼群拔地而起,与之映衬的产业园区相依相连,仿佛在一夜之间,古老沉寂的乡村便披上了城镇化的面纱。

借助搬迁 让群众稳定脱贫

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产业脱贫问题。该县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把重点放在特色产业发展上,让产业留人,用产业鼓起搬迁户的“钱袋子”。

丹凤县依托肉鸡、生猪、核桃、蔬菜等优势产业,县上着力打造5000万只肉鸡标准化生产基地、百万头生猪标准化基地、“一线五路”30万亩良种核桃基地等“十大产业基地”,着力壮大华茂、民乐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十大基地”带动更多的移民搬迁户脱贫致富。围绕打造5000万只肉鸡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商镇王塬、土门镇土门村等村附近建设标准化肉鸡生产基地,带动移民户新建现代化叠层笼养鸡舍和玻璃钢标准化鸡舍。围绕建设百万头生猪标准化基地,扶持移民户建设标准化猪场和规模肉羊场,重点支持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成达效,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

丹凤县竹林关镇注重产业发展,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积极实施“移民群众技能培训提升工程”,为移民户量身定制培训计划,积极培育商贸、劳务、服务类等“无土产业”,扶持发展新区商贸、餐饮门店260余家,引导有组织的输出500余人。建成了凯农魔芋精粉加工、商邑古青铜加工、刺绣加工等龙头企业,解决移民就业300人。依托推进桃花谷国家级水保示范园区、州河北林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两河水文化及漂流开发、老城改造及古镇建设,有序组织移民就业,发展农家乐等商贸旅游产业,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顾虑和生计问题。组织开展流转试点,在月凤、洼口、阳河3个村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魔芋种植基地1000亩,在茶坊垭、南丈沟村发展连片标准化药业种植基地500亩,在赵家庵村发展茶叶基地600亩,有效增加了移民搬迁群众的财产性、经营性收入,确保搬迁群众生活无忧。

在丹凤县棣花镇,当地政府为了让群众致富,综合运用退耕还林和土地、林地流转政策,吸引丹凤葡萄酒厂、商於古道旅游公司、天宇润泽公司等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在陈家沟、许家塬、巩家河3个村坡塬地带建成了万亩核桃、千亩樱桃和千亩葡萄园。结合棣花古镇景区和美丽乡村建设,镇政府通过相关项目资金,以打造万亩核桃、千亩樱桃、千亩葡萄3个主题公园为目标,引导企业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栽花种草美化靓化,实现了园区变景区,提高了当地土地流转和房屋租赁价格,也为群众创造了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养生养老等新产业的条件和机遇。樊利仁陈鑫冀文博

新闻推荐

竹林关镇“五化”打造移民新村

本报讯(特约记者樊利仁)丹凤县竹林关镇在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按照搬迁外延化、安置楼房化、建设标准化、支撑产业化、管理城市化的“五化”工作思路,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坚持高起点...

丹凤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丹凤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