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50多万公里,他在乡邮路上步履不歇 记全国劳动模范、镇原县方山邮政所投递员赵清龙

陇东报 2020-11-30 10:32 大字

本报记者 闫慧 通讯员田晓博

人物档案

赵清龙,现年52岁,甘肃镇原人,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参加工作,现为镇原县方山邮政所投递员。赵清龙服务全乡10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服务面积189平方公里、1.4万人。24年来,他累计行程50多万公里,投递报刊、邮件500余万件,投递准确率100%;援助过31个贫困家庭,照顾过116名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救助过18名失学儿童,资助过11名特困大学生,累计为群众做好事4000多件。通过邮政电商平台,他每天在送信和包裹的间隙,收购老乡家里的鸡蛋、小米、土蜂蜜、荞面等土特产帮忙出售,每月帮助群众增收5000元以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赵清龙担任疫情知识宣传员、采购员、配送员、劝导员,发起“同心援战、暖心行动”爱心倡议,分别向15个疫情监测点捐赠生活物资,义务代购、代送蔬菜和生活用品,并带头缴纳特殊党费5000元,为抗疫尽绵薄之力。

多年来,赵清龙先后荣获“感动庆阳十佳人物”,甘肃省委、庆阳市委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邮递员”提名奖,2020年11月24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国家表彰奖励。

一人、一车、一邮包,在大山深处崎岖的山路上,赵清龙已经走过了24年,行程累计50多万公里。

他是一名普通的邮政投递员,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尽管山路很长,但他却始终坚守着那份初心和承诺,奔波在乡邮路上的无数个日夜里,他用青春和年华书写着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故事。

乡邮路上的坚守

今年52岁的赵清龙是镇原县方山邮政所投递员,从小就梦想着当一名邮递员,那是因为他的大哥赵清义曾经也是方山邮政所的一名邮递员。

1996年10月,28岁的赵清龙来到方山邮政所接过哥哥跑了几十年的方山乡邮路,开始给乡亲们送报送信,他为自己能成为一名邮递员而倍感自豪,立志要以哥哥为榜样把这份工作干得更好。

“山大沟深崾岘宽,不是爬坡就翻山”,方山乡位于镇原、环县、庆城三县交界处,一条东西走向的蒲河将全乡一分为二,是一个山区偏远乡镇。

赵清龙在这里服务全乡10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服务面积189平方公里、1.4万人。由于方山乡所辖地域全部为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当时邮政所是当地人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渠道。

乡亲们遇到难事,他是逢人便帮、路遇便帮。在投递的路途中,赵清龙碰到行走不方便的老人,就主动送其回家。自行车上总是驮着大包小包,除了包裹邮件,还有为群众代购的生活生产用品。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只有乡政府、邮电所等几个单位有电话,山里人遇到急事都要跑几十里路来打电话。

1998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天下着大雪,路上有着半尺厚的积雪。贾山村一位在外打工的农民突发重病,打回电话到邮政所要赵清龙无论如何要给他家里捎个信。此时,天渐渐黑下来了,想到这位打工的农民肯定此时心焦如火,赵清龙没有丝毫犹豫,拄着根棍子步行向贾山村赶去。经过4个小时的翻山跋涉,当天夜里10点多,他终于找到了那家人,把情况及时告知他们。

方山乡与环县天池乡、庆城县太白梁乡接壤,群众经常把信件寄到方山乡邮政所,赵清龙从不轻易将地址、收件人姓名不详的邮件退回,总是四处打听、不厌其烦地将信件一一送至收件人的手中。因为他深知一封家书、一张汇款单对收件人及家人的重要性。正因为这样,赵清龙很少在夜里12点前休息,他常常在灯下把当天进口的邮件造册登记,并按照投送的地址、紧急程度分门归类,设计投递路线、行程,确保投递没有遗漏,做到准确、快捷。

24年里,赵清龙骑坏了6辆自行车、4辆摩托车,平均每天往返60多公里,投送邮件100多公斤,累计总行程50多万公里,投递报刊、邮件500余万件,从没延误过一个班期,没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

热心公益扶弱助困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投递员,赵清龙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投递中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给基层党员群众,不断凝聚群众脱贫致富信心。

赵清龙时常带着党报党刊下乡,边投递,边和党员干部一起学习精神,对于不识字的群众,他就边读边解释。老党员田国孝今年80多岁了,平时爱看报,赵清龙便挑选一些党报党刊,亲自送到老人家里,供老人阅读。80岁的金岔村村民马登孔看到村里没有老年活动室,卖掉自家的牛,筹资2万元建起了老年活动室,赵清龙自费为活动室征订了党报和科技报刊。

2013年,赵清龙加入了庆阳市阳光志愿者协会,每到送邮件的时候,他留心将贫困户的生活记录下来,然后自费雇车,拉着衣服、学习用品,送进大山、送进学校、送到孩子们的手里和贫困户的家里。

7年来,他先后为 600多户贫困家庭送衣物 5000多件,为 500多名贫困学生送书包等学习用具2000件。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方山乡曹湾村特困户申志学家中仅有的两孔窑洞坍塌,全家5口人无处安身。古稀的申志学是个残疾人,儿子、儿媳均为智障患者,两个孙女中的一个也是智障患者,生活处境非常艰难,盖房既缺资金又缺人力。

赵清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拿出自己当时仅有的5000元积蓄来资助这个家庭建房。在此后的12年里,他坚持帮助申志学家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并多次呼吁社会各界帮助申志学孙子申珍读书。2018年,申珍顺利考入甘肃中医药大学。

方庄村村民赵生科高位截瘫20多年,一家人生活很是艰辛。赵清龙从参加工作那年起,就利用进山送邮件的机会为他家里代买生活用品、药物和农资。赵清龙除了帮助赵生科在生产生活上渡过难关外,还常常和赵生科谈心,鼓励他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如今,在赵清龙的帮助鼓励下,赵生科自强不息,和妻子的收购小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

24年里,赵清龙先后给村民代缴话费、电费35多万元,代购生活及农资用品150万元,为乡亲们义务维修电话、安装调试电视接收机1000多台(件)。援助过31个贫困家庭,帮助和照顾过116位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救助过18名失学儿童,资助过11名特困大学生。至今,赵清龙陈旧的办公桌上,除了十几本鲜红的荣誉证书格外醒目外,还保存着厚达6厘米、超过2万元的缴费欠账单。

群众身边的“活雷锋”

这两年,为开展农资配送业务,赵清龙每天早出晚归,经常带着邮件和农资产品走村串户,和农民朋友一起上田地,跟他们拉家常,帮助农民解决农资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方山乡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加之外出打工青壮年劳力多。赵清龙披星戴月驾驶着农用车,一车车将农资送上门。有时,车不能到的地方,他一袋袋扛着送进家门,常常压得肩膀上一个又一个血泡。金岔村村民路志林是一位60多岁的残疾人,每年赵清龙都是把农资送到他家的地头上,帮助他种玉米,为他讲解技术。现在,路志林一家人靠种植玉米每年收入2万多元,摘掉了“贫困帽”。

赵清龙还利用邮政电商、邮乐网等平台,为“农产品进城、工产品下乡”提供便捷的绿色通道,想尽办法把帮助群众的土特产卖出去,把群众需要的工产品购回来。赵清龙每天都在送信和包裹的间隙,收购群众家里的土鸡蛋、小米、蜂蜜、荞面等,每月帮助当地农户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他每月定时上门收购,对一些急需用钱的家庭和学生,提前支付现金再拿鸡蛋。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赵清龙担任疫情知识宣传员、采购员、配送员、劝导员,并发起“同心援战、暖心行动”爱心倡议。他把平时省吃俭用的钱拿出来,买食品、水果等,冒着严寒,利用送邮件间隙和晚上时间分别送给15个疫情监测点。针对群众居家不能外出,赵清龙在微信朋友圈发消息,让遇到困难的群众给他发信息,帮忙解决食品蔬菜问题。

每天晚上,赵清龙都能接到上百名群众的短信,他分装好邮件,就来到街道按照单子上记的逐一进行采购,常常忙完这些都到凌晨了,他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就出发去乡下,一边送邮件一边逐户送生活用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赵清龙利用送邮件累计为1200多户群众义务捎蔬菜、生活用品,并交纳特殊党费5000元,为抗疫尽绵薄之力。

赵清龙说,每一次出发都是因为在心里装着山区群众,想尽快让他们看到、听到、收到来自山那边的声音和关怀。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雷锋式邮递员”,大事小事都离不开他,24载乡情和温情的交织,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人生乡邮路。

2020年,赵清龙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新闻推荐

镇原:动物“120” 养殖业的“贴心保姆”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李博芬“这下我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有动物‘120’解忧解困,我对养牛更有信心了!”近日,镇原县屯字...

镇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镇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