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搬迁群众更好融入新生活 镇原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本报记者 张凡 通讯员李登龙
“现在孩子上学方便,看病方便,我还能在家门口务工赚钱,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住上楼房,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日前,走进镇原县惠达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居民鱼代霞家里,她一边打扫卫生一边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她的新生活。在临泾镇的旧窑洞里居住了40年的她,以前最大的梦想是住进新窑洞,可没想到,国家的好政策让他们一家走出山沟沟,在县城有了新家。
放眼望去,安置区环境整洁,规划科学,进进出出的住户精神抖擞,孩子们在宽敞的院落里嬉戏,老人坐在太阳下聊天、打扑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镇原山大沟深,梁峁交错,70%的农户住在山区,居住条件差、交通不便成为群众稳定脱贫的最大瓶颈。从2016年起,镇原县开始有计划地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脱贫难题。和鱼代霞一家一样的1165户491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进了县城的惠达家园集中安置点,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怎样让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更好融入新生活?这是镇原县一直认真思考并实践的课题。为了有效解决搬迁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劳动力和就业能力较弱等难题,县上积极探索,促进管理精细化、新风常态化、资源集优化,通过网格化管理、协商议事、做好培训服务、建办扶贫车间、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引导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获得新发展。居民胡小俏说:“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就业,不用外出打工,节省了食宿费用,花销少了,真正落在兜里的钱多了,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给政府减轻了负担,日子过得还不错。”
镇原县惠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永军向记者介绍道,为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让每个人学会一项技能,让他们有一份固定的收入,镇原县在惠达家园配套建设了可解决1000多人就业的扶贫车间。目前已招商3家,可解决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在扶贫车间门口,记者碰到前来找工作的李丽娟,她笑着说:“听说这里招裁缝,一个月基本工资2000多元,我想赚点收入补贴家用。”
惠达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是镇原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典型和缩影。“十三五”期间,镇原县共建设了8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4128户175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81户17421人,搬迁入住率100%。同时,多措并举鼓励引导易地扶贫搬迁户融入产业布局当中,确保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18年,镇原县平泉镇村民姚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到了村上的集中安置点,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发展起了肉兔养殖产业。姚俊告诉记者,去年家里养了400多只兔,种兔200只左右,一个多月就繁殖了300多只,去年纯利润达9.7万元。
据了解,平泉镇近几年发展瓜菜5000亩、苗林2万亩、万寿菊5000亩,建成10万只肉兔繁育和15万头正大养猪等8个扶贫造血基地。其中肉兔养殖作为助农增收的短平快项目,探索形成了“协会+公司+合作社+专业村+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甘肃绿生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吸纳201户贫困户带贫资金207万元,带动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定增收。
新闻推荐
“创造,我们的发现之旅”流动展览暨 小灯泡研学教育培训活动在镇原县开幕
本报讯(记者李彦臻)9月22日,由国家博物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和镇原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创造,我们的发现之旅”流动展...
镇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镇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