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全国模范班主任沙秀石
沙秀石,1943年农历三月十二日出生在平凉市柳湖乡土坝村郑家沟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自幼即养成勤劳吃苦的美德。1967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次年10月分配镇原县平泉中学任教。1986年5月22日因患肝癌医治无效逝世。
沙秀石参加工作18年,一直扎根在平泉这所农村中学,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党的教育事业忘我工作。他的家在农村,妻子是农民,上有寿逾八旬的祖母和年过花甲的寡母,下有四个未成年的孩子。但他从未因家庭难耽误工作,从未向组织伸手要过照顾,大学时期的棉袄、被褥伴他度过了18个春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以极大的热情,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和尊重。1982年10月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1984年被教育部树立为全国模范班主任。同年六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平泉中学教导处副主任。
平泉中学地处乡村,师资缺乏,设备简陋,提高教学质量存在许多特殊的困难,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缺乏合格的英语教师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难题。面对这种情况,沙秀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驱使他鼓起勇气,毅然决定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俄语专业,改学英语,改教英语。他知难而进,刻苦钻研,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在较短时间内攻下了道道难关,成为平泉中学第一位英语教员。
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沙秀石每天清晨五六点起床,夜里十一二点才就寝。星期天、节假日也常常自学英语、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在他的不懈努力,平泉中学的英语课成绩不断提高,学生升学率也相应提高。1980年他带的文科班28名学生有4名被高校录取,其中1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1981年考中4人,1982年考中7人,1983年他所带的文科班54名学生,大专录取了27名,升学率达50%。他所教英语课在高考中成绩连续六年获全县第一。
沙秀石不仅以极端负责的精神教好自己的学生,而且满腔热情地向县教育局和学校提议,在平泉中学开办英语教师培训班。1984和1985两年时间,共培训英语教师120名,为邻近9个县(市)补充了英语教师,随后还有许多学校慕名来平泉中学招聘英语教师,平泉中学因此也被人们誉为镇原县英语教师的“摇篮”。
“爱是教育的基础”。沙秀石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1978年许多学生准备报考文科,但学校没有历史、地理教员,他就利用寒假带着6名学生步行70多公里,回到他的老家土坝村,在他家吃、住、学习,除自己辅导英语外,还从平凉一中请来两名历史、地理教师给学生辅导。沙秀石的妻子给学生烧汤、烧炕,嘘寒问暖,百般照顾。这6名学生没有辜负沙老师的苦心,当年有5人考上了大专,1人后来当了民办教师。
学生病了,他买药关照,学生缺钱理发他就给理。夜间常给学生盖被子、关门窗。每年高考,他总是和学生一道睡通铺,给学生保管书籍,打水扫地,照料生活。学生说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拳拳苦心,殷殷情深”。
沙秀石被师生誉为是“一台不知疲倦的马达”。10多年来,他每周上课多达20个课时,并兼任班主任工作。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他还一度担任过两个班的班主任。1984年任学校副教导主任后,每周仍然上课17节。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他没有休息过一个假期,总是为学生四处奔波。他的眼睛红肿了,声音沙哑了,头发脱稀了,面容消瘦了,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在沙秀石的心里,有工作的位置,有师生的位置,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位置”。长期的劳累给沙秀石身上埋下了疾病的种子,但他全然不顾。1986年4月10日,他的肝病突然发作,头上冒汗,脸色发白,他用手强压肝区的剧痛,用讲桌棱角顶住腹部,坚持上完了当天的两节英语课。课后,在领导和同志们的一再苦劝下,他才去平凉医院检查,诊断结果竟是肝癌晚期。住院以后,在病情恶化、生命垂危的时刻,他还惦记着学校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眷恋着人民教师的讲台。从1986年4月10日突然发病至5月22日逝世,仅仅只有42天,沙秀石也仅仅走过了43年人生之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沙秀石老师就是一根耀眼的蜡烛,耗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民教师的无私和伟大,他的奉献精神影响到平泉中学乃至全县广大师生,逐步形成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效应,从而使镇原县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升学率不断上升,更涌现出全区、全省许多拔尖学生,一个个迈进名牌大学的校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新闻推荐
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小企业促进法“一法一条例” 执法检查暨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活动
本报讯(记者李馨怡)8月21日至22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董建镇带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成员先后来到镇原县、西峰区,深入甘肃...
镇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镇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