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远去的刀光剑影(上)
春秋 鸟兽纹铜戈(庄浪县博物馆藏)
西周 圭援青玉戈(泾川县博物馆藏)
战国 铜矛(镇原县博物馆藏)
仰韶文化 石斧(镇原县博物馆藏)
西周 青铜人头戟 (甘肃省博物馆藏)
西周 虎纹铜钺 (甘肃省博物馆藏)
秦六棱铜铁复合殳 (天水市博物馆藏)
江湖离不开大侠,而大侠离不开兵器。金庸先生离我们远去,令无数武侠迷们慨叹追忆。他笔下的人物,除几个武功到了“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极境的以外,手中都离不开兵器。每一个江湖大侠,必有一件与其相称的兵器。小说中的“大侠”早已远去,但他们的兵器还在。从远古以木石自卫,到商周以斧钺宣威……十八般兵器,次第登台。我们将带大家一起聊聊古代的兵器。
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闵媛
在博物馆里,我们最常见的是戈、矛、戟、钺、剑(青铜剑)等,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其中又有一些联系。从商周时期的车战,到战国后期骑兵兴起,战争形式之变,催化了兵器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戈的消失、戟的兴起。戈是勾啄兵,车战中可勾住对方兵器,啄击敌人。矛是刺击兵,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便诞生了戟。因此,戟融合二者之长,可适应百战。
“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其解说也各异。根据很多资料记载,人人皆知的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镗棍槊棒等。其实古代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
戈
《说文解字·十二下·戈部》:“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意思是说,戈是一种平头戟。戈一般由戈头、柲和末端的三部分组成。使用时,将戈头与柲绑扎在一起,再在柲触地的一端装上。而考古发掘出土的戈,绝大部分只剩下戈头了(也就是博物馆里常展出的部分)。戈头由内、胡、援三部分组成。
戈起源于原始人群的狩猎工具,开始是模仿兽角和鸟啄的形式,将兽角绑在木杆上,以延长人的手臂作用。它经历了从石制到青铜制的发展过程。由于戈是上古时期普遍使用的武器,因此成为武器的代表。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3种。一般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
戈是古代很常用、也是很厉害的兵器,它有长长的柄,上端有横刃,可以横击、勾割、啄刺敌人。此外,戈顶部的倒钩,可以钩取敌人的兵器,下端有公式,行军途中扛累了,可以插在地上休息。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
矛
《说文解字·十二下·戈部》:“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
矛是一种纯粹的刺杀兵器。其构造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展出的通常是矛头部分。
矛头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锋。“骹”是用来连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
矛的种类很多,多在《说文解字·十四下·金部》,如“鋌,小矛也”“铊,短矛也”。
在周代,矛按用途可以分为酋矛(一般长四尺)和夷矛(长三寻,八尺为一旬)两种,实际上就是短矛和长矛。酋矛主要是步兵使用,夷矛则是兵车上使用的。
矛的缺点是刃部较长,刺杀不如枪那样灵便,因此到了晋代,枪兴起后,矛就逐渐衰落了。
戟
戟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多功能长柄武器。《说文解字·十二下·戈部》:“戟,有枝兵也。会意从戈,从榦省。今字误作戟。”段注:“戟为有枝之兵,则非若戈之平头。”
所谓“有枝”,是指构造不同的刃峰多向突出,犹如树枝的分叉。通常形制是戈与矛的组合(少数戟为戈与刀的组合),即在戈的柲顶再安装上矛,使之成为一种可勾可刺,可下啄亦可横砍的复合型武器。
在战国和汉代,戟经常用为武器力量强大的标志。《史记》中说:“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持戟百万”来比喻国力强大。因戟的功能比戈多,且杀伤力也比戈大,因此,戟被广泛使用后,就慢慢取代了戈,成为战场上主要的兵器。南北朝后,渐渐被枪取代,转而作为仪仗、卫门的器物。
除了戟之外,这里还要聊聊另一种兵器殳(shū)。殳是一种用竹、木做成的兵器,长一丈二尺,有棱无刃。《周礼·考工记》:“殳长寻有四尺。八尺曰寻,是丈二也。冶氏为戈戟之属,不言殳刃,是无刃也。”意思是说,殳是一种戈戟类的兵器,没有刃。殳主要用于攻击。
在夏商周时,虽然铜制兵器已大量使用,但竹木兵器仍然是必要的装备。铜兵器一般只供贵族们使用,奴隶们所用的兵器主要还是竹木做的殳。殳这种兵器的特点是制作简单,材料容易搜集,可以大量供应。
斧
《说文解字·十四上·斤部》:“斫也。”意思说斧是一种砍斫类的兵器。传说斧是神农氏发明的。《广韵》:“神农作斤斧陶冶。”《释名》:“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认为“斧”为“甫”“始”之意。解释未免牵强,但以斧伐木,却是很早就有的事。
斧、钺(yuè)通常被联称,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区别在于钺是一种大斧,刃部宽阔,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礼兵器;斧则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实用工具。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斧和钺还是有所区别的。斧的主要特点是:动作粗犷、豪放、勇猛。
使用大斧出名者,有《三国演义》里的徐晃,《隋唐演义》里的程咬金,《水浒传》中的急先锋索超,皆使用长柄大斧。短斧出名者,则为黑旋风李逵所使用的短柄双斧。
钺
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斧形工具,体型较宽,刃部明显宽于肩部,主要功用是砍伐和近距离进攻。
《说文解字》曰:“大者称钺,小者称斧。”两者区别在于斧刃较钺为窄,钺刃较宽大,呈弧形,似新月。《十八般武艺全书》载:钺头较斧大之三分,钺杆比斧杆约长50厘米。此外,还把斧背上有勾或刺,杆端有的斧,称为钺。
钺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在原始社会时期,钺为成年男子的象征。钺者,大斧也,本来是刑具(用于斩首或者腰斩),而不是兵器。故从文人撰写《史记》记载的“兵器”之说有出入。
钺是具有权杖一类性质的兵器,史载武王伐纣在牧野誓师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纣王兵败自焚后,武王又以黄钺斩纣头,以玄钺斩二妾之颅。可见钺是具有征伐权力象征的兵器,也适用于诸侯或重臣。
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是王后的同时,也是大将军,多次为商王征战。出土文物中发现“妇好”的铜钺,据考证,妇好的武器就是钺,这在商朝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
甘肃省博物馆所藏的虎纹铜钺为异性钺,整体呈耳形的片状,上浮雕一虎纹,虎身弯曲成刃部,虎首位于上部弯曲的顶端处,弧线造型的钺上浅浮雕了狰狞威猛的虎纹。此钺造型独特。
钩
钩似剑而曲,由戈演变而成,春秋时期,钩与戈、戟并用之。钩主要通过向后回拉割伤敌人,与用力向前刺兵,两者有互补作用。
据《汉书·甘延寿传》记载:“钩亦兵器,似剑而曲。”短柄钩主要是从刀剑演化而来的。战国时期,城防战时大量使用钩,钩取攀城或从地道进犯之敌。
钩作为一种辅助性兵器流传不广,但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却留有盛名。
叉
叉是古代作战时长刺武器之一,叉最先本是一种生产工具。据古籍记载,远古人们打猎捕鱼,大多用叉,后演变为一种兵器。明代的兵书《武备志》中还记有一种“马叉”,上可叉人,下可叉马。
叉按形状可分为:牛角叉(俗称虎叉)、三须叉、三角叉、龙须叉(俗称两股叉)等。
叉长约五六尺,在叉座间镶有铁片或系有彩绸之类。叉由叉尖和叉把两部分组成。叉尖为钢制,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通体为圆形或扁平形。叉把木制或铁制,粗可盈把。
(本文写作参考聂鑫森著《百物收藏》、赵惠敏《〈说文解字〉中所映射的古代兵器文化浅论》、《中华遗产》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昶昶通讯员袁天良)6月17日,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杨涛签发了《庆阳市公安局命令》,对全市公安机关在开展扫黑除...
镇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镇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