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好”的进化论 庆阳苹果产业40年发展回眸

陇东报 2018-11-24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闫慧 实习生米静

庆阳栽培苹果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栽培绵苹果的记载。从20世纪50年代起庆阳开始栽培和生产苹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大规模的商品化苹果生产开始并发展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庆阳苹果产业的发展从小到大,先后经历了全面带动、规模发展、扩展增效、综合提升4个重要发展阶段,并以董志塬等12条大塬为中心区域,形成了集中连片的10个优质生产基地和25个万亩片带。

据相关统计数字表明:截至2017年,苹果栽培遍及市内96个乡镇1055个行政村,全市苹果栽培面积由1978年的7.8万亩增加到2017年的120.58万亩,苹果产量达到73.89万吨,实现产值40亿元。苹果产业为全市提供人均增收1509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78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31%;为贫困村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800元,占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的22.40%。

落地生根

2018年11月20日下午4时30分,“环县山地红寿星果拍卖会”现场,随着一声清脆的拍卖槌响,一个直径120毫米,重680克的“寿星果王”拍出18888元高价。

据悉,这个“寿星果王”产自一株与改革开放同龄的苹果树王。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响起,环县曲子镇楼房子村阳山原组村民王者奎从外地带回三株苹果树苗,栽到了自家门前。

在王者奎多年的精心管理之下,三株40年的老果树至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加之今年雨水好,三株树共采摘苹果4000多斤,收入超过2万元。

从最初的三株果树发展到现在的30亩果园,从给孩子们解馋到种苹果脱贫致富,再到成立苹果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群众发展苹果产业,王者奎既是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受益者。

庆阳地处陇东高原,生产优质苹果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我国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的核心地带。肥沃的黄土塬面,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气蓄水能力强,并且富含钾、钙、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完全符合1981年全国苹果区划报告分析提出的优质苹果生产的7项气象指标。

20世纪40至50年代,庆阳开始生产西洋苹果(即“大苹果”)。1941年,美国天主教传教士将果苗带入兰州雁滩和平凉柳湖栽植。第二年,美国传教士又继续携带红绞、国光、青香蕉、鸡冠、倭锦等5个品种,在庆阳县三十里铺和西峰镇两个天主教堂内开始栽培。

1951年春末,西北水保所的技术人员将长在西峰镇南小河沟“长墚”上的7株柰子、泡果大树高接黄魁、早生旭、祝、红玉等苹果品种,开始进行适应性观察。

第二年,黄委会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在西峰镇东郊建起庆阳地区第一个以西洋苹果为主的新型园艺场。随后,东湖园艺场引进苹果27个品种,栽植163亩,开启了庆阳西洋苹果生产栽培之先河。

自此,苹果开始大面积生产栽培并延续至今。

庆阳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执行专家、陇东学院吴健君教授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庆阳苹果种植以“不与粮棉争地”为前提,在“上山、下滩、进沟”的方针指导下,基本是以山地果园为主,生产发展以国营和集体经营为主。

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通过市场引导和行政推动,以董志塬等12条大塬为主的集中连片区域化栽植,使庆阳苹果发展开始进入“由少到多”的规模扩张阶段,并且逐步走上集约化栽培、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改革开放40年来,庆阳苹果产业发展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方式的转变,从集体经营到家庭联产承包,再到专业合作社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到现在则是以现代化企业引领,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合作共赢的经营方式;二是栽培分布的变化,从山地到平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市苹果园面积分别占到全国和全省面积的3.5%和38.2%;三是果园生产和技术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传统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为今后苹果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吴健君说。

一枝独秀

1976年,吴健君进入大学林果专业学习,毕业后即投身到相关教学、研究和示范推广之中。40年来,他一直从事落叶果树的学习与探究,主持和参与完成科研项目30多项,主持完成了“庆阳市农作物种植区划”的修订和“全市苹果产业发展规划”“全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

1978年7月,刚从学校毕业的吴健君成为国营园艺场的一名技术员,主要负责两个国家级品种观察圃的物候观测,当时集中栽植43个梨品种和52个苹果品种。从这一年开始,他先后参与了秦冠、红冠、新红星、岩富10、嘎啦、玉华早富、凉香、米谢拉、中秋王、烟富3号等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

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国市场提出以“三红替代两冠”,“三红”指的是红元帅、新红星、红冠,“两青”即青香蕉和国光,这是庆阳苹果的第一次更新换代。第二次更新换代是1979年至1984年这一时间段,庆阳地区引进秦冠苹果,当时表现丰产性好,而且管理简便。第三次品种更新在80年代中后期,全力引进推广着色系红富士苹果。

在庆阳苹果产业的发展史上,红富士的成功引进和推广是一次重要突破,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推进了庆阳苹果的品种结构调整,发展形成了庆阳苹果的优质晚熟特色。

1981年,中国农科院果树所分给庆阳9根红富士苹果接穗,主管部门派人取回之后嫁接在镇原县屯字镇杨宁村的一户农民家里。原庆阳地委、原庆阳行署对发展苹果产业下了很大的决心,甚至在原地委大院内划出一个地块,承包给林业主管部门培育红富士苗木。第二年,各县建起一个采穗圃,为进一步推广做准备。

1986年,红富士苹果开始在全国推广,当时国家在11个省份进行示范推广,甘肃就是其中之一。长富2号、秋富1号、长富6号是最先引进的红富士品种,合水县、庆城县和宁县先行试栽,随后逐步得到推广。

“从1942年庆阳开始栽培大苹果算起,着色系富士苹果的成功引进、示范推广及优势特色的培育形成,无疑是对庆阳苹果发展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事件。”吴健君说。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董志塬、平泉塬、孟坝塬、临泾塬、屯字塬、盘克塬、早胜塬、春荣塬、官河塬、永和塬为主的10个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

技术变革

雷生夏如今是西峰区三姓林果专业合作社的董事长。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自家地里栽了2亩果树,“由于当时管理跟不上,加之技术不过关,所以种得不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陕西那边的果园里看了看,发现人家管理精细,果子的品质也很好,回来之后,我就把家里的11亩地全都栽上了苹果。因为我觉得果子种好了就有收入,而且还是长期的效益。”

2008年,雷生夏注册成立了三姓林果专业合作社,开始大规模流转土地栽植苹果,到2018年,他的果园面积已经达到400亩,挂果面积达到200多亩,年收入三四十万元。

经营果园几十年,雷生夏经历了4次技术上的大变革,而每一次他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次是在红富士苹果引进和推广的时候,我跟着换品种;第二次是对苹果的质量有了初步要求、套袋技术兴起的时候,我算是最早采用这项技术的果农之一;第三次是发展矮化密植;第四次就是当前全面提质增效,发展现代果园管理技术。”在雷生夏看来,栽培苹果是个精细活儿,技术如果跟不上,就更谈不上收益。

改革开放40年来,庆阳在苹果栽培技术和管理上不断探索实践,始终以技术变革引领产业发展。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全市现有的苹果园大部分是以乔砧密植早期丰产修剪技术体系为基础的苹果园,普遍面临着群体郁闭、树体老化和生产力能下降的问题。

针对乔化树结果期晚、果树高大光照不充分、果园容易郁闭、不利于实现果园机械化集约化栽培等问题,有序推进乔化栽培向矮化密植栽培逐步转变,成为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是利用矮化砧、矮生(短枝型)品种和矮化技术使树体矮小紧凑,利于合理密植,达到“早果、丰产、优质、低耗、高效”目的。

从2006年开始,庆阳市在全省率先示范推广矮砧集约高效建园模式。西峰区、庆城县、宁县先后建起M26中间砧红富士果园,其中一批果园规模在百亩以上,并且涌现出雷生夏、包维军等一批务果能手。

“经过数十年的试验和发展,以‘矮砧密植、集约栽培’为代表的集约化、省力化、机械化、信息化苹果栽培技术,目前已成为引领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这也符合当前国内外发展的主流趋势。”吴健君说。

2012年3月22日,庆阳市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署了共建苹果试验示范站的协议。这次“联姻”为庆阳苹果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与此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陇东学院共同创立的以“宽行窄株、大穴浅栽、开带埋肥、浸水蘸根、浇水覆膜、防风护树”为特征的苹果矮化栽培“庆阳旱作建园模式”,得到推广普及和广泛应用。

随着我国苹果产业“西进北扩”战略转移步伐的加快,“做大做强”庆阳苹果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提升产业技术研发水平,增强科技引领与支撑能力,是构建现代苹果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

一直以来,庆阳苹果生产主要采用嫁接苗,虽然部分实现了工厂化育苗,但无毒化栽培技术尚处于空白阶段。

2014年,庆阳苹果无毒化栽培技术正式起步,先有陇东学院的专家团队进行小范围的脱毒实验,诱导生根。之后,在国家和甘肃省苹果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的指导下,甘肃居立农业公司成功开展无毒自根砧矮化苹果苗木的组培和繁育。目前已在镇原县太平镇枣林村建成占地1500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和无毒自根砧矮化苹果示范园,建成组培实验室1000平方米,苗木繁育智能化温室3456平方米,年可生产苗木400万株。

无毒自根砧矮化苹果苗木的组培和繁育,采用茎尖培养的方法或结合热处理除去绝大多数植物的病毒、真菌和细菌,使植株生长势强、花朵增大、色泽鲜艳、抗逆能力提高、产花数量增加。同时,通过培育健壮的组培苗、调控环境因素、选择适宜的基质,使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具备优质、高产、早产的特点。

这项“技术革命”不仅是庆阳苹果产业在苗木繁育技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也弥补了国内市场没有脱毒苗木的空白。

转型升级

从目前来看,全市苹果园总面积已经超过120万亩。单就种植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已占有一席之地,总面积超过了日本,为新西兰的8倍。特别是苹果矮化栽培面积由1978年的几十亩发展到2017年的19.38万亩,稳居全省首位,占到全省矮化栽培面积60%以上。

但是在全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今后5至10年,庆阳苹果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发展,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品质和品牌)仍是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2013年5月,庆阳市成立了全国首个市级“庆阳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与果树打了40年交道的吴健君受聘担任首席执行专家。

“成立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之后,我们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全市苹果产业发展的标准化,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技术、统一质量要求,全面提升果品质量,实现更好投入产出比。同时,我们也考虑到充分发挥庆阳优势,坚持做好绿色生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强调在关键时期、关键部位精准及时补给。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市34个示范果园建立起标准化生产样板。”吴健君说。

2015年,陕西海升公司在宁县焦村建成集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为一体的现代矮化苹果示范园,并且推广应用“海升水肥一体化建园模式”,这标志着庆阳苹果产业加速迈向现代化进程。目前,以宁县为中心的“海升苹果”栽植模式在全市已发展到7万多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

与此同时,在推进庆阳苹果产业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中,庆阳坚持把“海升”现代集约矮化栽植模式、“西农”矮密管理技术与本地传统有效栽培技术相结合,修订完善形成了符合全市生产实际的全产业链生产技术标准汇编。

以我国苹果产业发展全局看,庆阳苹果产业正处于综合提升的全新阶段,发展空间大、后发优势明显。目前,庆阳市正以苹果为富民首位主导产业,着眼于全产业链的谋篇布局,全力申报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今后将通过实施“品种、品质、品牌”发展战略,主攻苹果中、高端市场,打造规模适度、全国一流的优质晚熟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让“庆阳苹果果真好”成为黄土高原最响亮的名片。

新闻推荐

镇原县积极打造 优质仲裁服务

本报讯(通讯员何全章)近年来,镇原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坚持“便民、惠民、利民”服务理念,依法高效处理各类仲裁案件,切实...

镇原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镇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