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土窑洞 搬进砖瓦房里享幸福

西部商报 2018-06-01 07:22 大字

西部商报讯 首席记者金奉乾 “改革开放这40年,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大家都从土窑洞搬进了砖瓦房,吃得好,穿得好,出门有车,日子不比城里差。我老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好日子……”5月24日中午,坐在屋檐下乘凉的85岁郭富财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庆阳市镇原县太平镇柳嘴村大庄自然村的发展变化。

刻骨铭心的见证

改革开放在弹指一挥间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这40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郭富财老人是大庄自然村最年长的人,如今虽不再干农活,但是辛勤了一辈子的他却始终闲不住,经常在庄前屋后、田间地头散步,逢人总是笑呵呵地打招呼。改革开放这40年,对于郭富财老人来说,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见证。

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大庄自然村里的村民全部住在土窑洞里,虽然窑洞冬暖夏凉,但是地坑院里的窑洞却长期遭遇排水不畅、漏雨渗水等危害,尤其是降雨天,雨水往往顺着地坑院的门洞灌满院里的渗坑,然后流进窑洞,使窑洞面临坍塌的危险。农家的窑洞不仅要住人,而且还是存放粮食、农具、杂物等物品的“库房”。同时,牛、羊等家畜的圈舍还要“占据”几孔窑洞。因为长年累月点油灯照明、烧柴做饭和点火烧炕的缘故,窑洞往往被烟熏得乌黑。但是,庄稼人却只能住在这样的窑洞里。

告别窑洞搬进砖瓦房

“包产到户后,我们农民种粮积极性一下就提高了,有人在种小麦的同时,还种了胡麻、黄豆等经济作物,还有人在地头栽下苹果树,村民的日子有了明显变化。大概过了10多年,村里就有人家买了飞鸽牌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郭富财老人清楚地记得,他的小儿子当时和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第一次走出村庄去外地打工,那时候,一切似乎都很新鲜,一切似乎都是起点。

攒了一些积蓄后,上世纪90年代郭富财购买了磨面机、粉碎机等机械,在大庄自然村开起了磨坊,从此村民再也不用去外村和外乡磨面粉了。

2000年以后,村里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外出务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开放了人们的思想,这股潮流一直持续到今天。“虽然大家不愁吃了,但是出行却很不方便,那个时候村里全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而且去附近乡镇赶集都是山路,当时大家都渴望着能早日修一条通往外面的大路。”郭富财老人回忆道,在当时的村委会领导下,修通了通往茹河川大坡山的路,这条近10米宽的路铺上砂石后,极大地方便了包括大庄自然村在内的许多村庄的群众出行。2014年春,这条承载了很多村民希望和期盼的大坡山砂石路终于铺上了沥青,柳嘴塬上迎来了第一条沥青公路,结束了不通柏油路的历史,如今这条公路已成为村民的脱贫致富路。

最让郭富财老人感慨的是,如今大庄自然村的村民们都彻底告别土窑洞,搬进了砖瓦房,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超过一半家庭买了小汽车,种地收庄稼全部靠机械,就连村里的老人都拿着手机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

新闻推荐

镇原新集乡“脱贫菜单”让农户日子有奔头

■通讯员李家璇本报讯一场细雨过后,沃野绿意正浓。镇原县新集乡岳庄村的一株株黄花菜,舒展着碧叶迎风摇曳。在雨水的滋润下...

镇原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镇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