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年决战奔小康 “331+”模式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西部商报 2018-02-11 06:56 大字

(首席记者 金奉乾 通讯员 尤建龙) “以前全家4口人挤在一孔破旧的窑洞里,当年全家人生活都靠我一人在外务工维持……”2月4日,庆阳市镇原县平泉镇洪河村村民慕明军说起了自己的脱贫经历。

慕明军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政府有了扶贫政策,帮扶干部帮我出谋划策,依靠扶贫贷款,我逐渐承包了村里的40亩土地,做起瓜果蔬菜与畜牧产业,从当初的1只羊到现在的15头牛,从原来的年收入1万元到现在的6万元,去年,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像慕明军这样的脱贫户,平泉镇政府聘请他们成为脱贫攻坚讲习所的讲述员,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贫困户走上增收致富的小康路。

镇原县是国扶贫困县,也是六盘山片区58个扶贫攻坚重点县、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多,自然条件差,基础建设滞后,脱贫任务艰巨。

镇原县在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理条件、市场、政策机遇、群众观念等诸多因素,确定了“山区草畜、塬面苹果、川台瓜菜、突出特色,多元发展”的产业布局,研究制定了《镇原县***产业培育实施方案》《镇原县2018年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培育实施意见》及肉羊、苹果、瓜菜、万寿菊等产业培育子规划,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社经营、贫困户受益”的思路,积极推广“155”产业扶贫机制,将“331+”扶贫模式拓展到各个产业,持续完善“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金融+保险”的产业培育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共同体,稳定增加农户收益。

位于镇原县新城镇小岘村的新荣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331+”模式,与小岘等4个贫困村185户贫困户签订《新城镇“331+”肉牛养殖合作协议》,贫困户以县扶投公司扶持的资金、物资等按户比例配股(每户折算配股6月龄肉牛3头),贫困户向合作社按市场价定向交售当年市场价值3000元的饲料,或在合作社务工不低于30个工作日(收入不低于3000元),每户每年养殖分红3000元。合作社成立6年来,带动周边80多个农户入社务工、种地、交售饲草料,户均年增收1.2万元。

2017年,由中盛公司建办种羊扩繁场,为合作社和贫困户提供种羊、技术培训,为镇原县2500个贫困户统养湖羊1万只,发展大户代养“48+2”模式12户,新增规模养殖户5000户。肉羊产业总产值6.5亿元,使贫困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300元。

新闻推荐

甘肃农村发展: 让农村“三变”改革落地生根

在农村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是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举措。安定区、镇原县从盘活闲置资产、释放资金活力、转变增...

镇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