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镇原宋代瓷蒺藜火球:见证宋夏军事黑科技的趣历史

兰州晨报 2017-12-20 01:51 大字

镇原出土的北宋绿釉蒺藜火球安徽寿春出土的南宋突火枪

镇原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北宋瓷制蒺藜火器是一款古代“手榴弹”,它是中国最早火药兵器的珍贵实物资料,对研究火药的运用和镇原古塞边防提供了实物见证。

1 改良“陶弹”的2.0升级版

11月24日上午,记者实地考察北宋名将种世衡修筑的药葫芦古城遗址,出发前镇原县博物馆王博文馆长提及镇原北宋时期御夏的七个古城遗址,他说从分布图上看,你就能发现它们如同北斗七星一样精心布局,城寨之间形成了坚固完整的作战体系。这些城寨,进可相互策应、主动出击西夏,退可对敌方进行警戒监视,己方也可补充休整,在巩固边防、抵御西夏进攻方面,收效最为显著。

在药葫芦古城遗址,记者并没有发现残砖断瓦、礌石箭镞的丝毫痕迹,浩荡西风中只能凭空想像“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的战争场景,但次日,在镇原县博物馆见到的一件珍贵文物——宋代瓷蒺藜火球,完全弥补了心中的遗憾。

这件器物保存完整,器形为圆球状,通体施绿釉,有逆刺142个,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枚海胆,这些逆刺长约2厘米,瓷蒺藜直径13厘米,上部顶端有0.8厘米的小孔。讲解员说,它的用途是装置火药及置引火线,瓷蒺藜的中间为定心药室,内装有小铁块,整个器形胎质厚重,重达0.78公斤。

这件蒺藜火球是1979年在镇原县孟坝镇大寨村出土的,它的原型应该来自于当时已普遍在战场上使用的装填火药的陶罐。

这种“陶弹”被作为燃烧性火器使用时,其器壁当然是越薄越好,抛出后一着地面或落在建筑物上即摔得粉碎,有利于火种撒布与燃烧,但又薄又碎的陶片很难重创敌方军士,工匠们绞尽脑汁,便在陶罐表面加上蒺刺,并且使其逐渐变大变粗,这样起爆后的“陶弹”就不再是一堆小碎片,大大提高了“陶弹”的杀伤力。瓷蒺藜火球便是这种改良“陶弹”的2.0升级版:它在圆球外表布满锐利尖刺,用许多铁刃碎片,以火药团之,中贯麻绳一丈许,外以纸并杂药敷之,又施瓷胎外壳,均有逆刺,用抛石机或人力抛出或埋藏放置在敌人阵地上,引爆炸裂后,铁刃碎块四射,杀伤敌人。

想想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敌我双方士兵正在用长枪穿刺、刀剑交击,忽然身边一枚蒺藜火球爆炸那种摧肝裂胆的可怕感觉……

2 犯得着用炮轰嘛

如何能确定它是大宋工匠制作,而非西夏人的作品呢?毕竟镇原在宋夏时为边境交兵地带,宋军缴获一两枚完整的瓷蒺藜火器完全有可能。

这可牵涉到知识产权哦!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早的“手榴弹”——瓷蒺藜是西夏人发明的,在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讲解员的回答很坚决,从瓷器残片的胎釉结合、烧造工艺,专家判定此器为宋瓷,并且被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不是原创,可以山寨啊!宋神宗时期的名将王韶的军队普遍装备了一种当时的新式武器——神臂弓,“核心科技”来自西夏。被宋人誉为“最为利器”的神臂弓,在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六《器用》中有记载,大约是神宗熙宁年间传入宋朝,当时西夏羌族的一位酋长李定向官府进献偏架弩,像一般的弩弓而安装了一种铁镫。用脚踏铁镫抵于地面开弓,箭射出三百步(一百八十丈)远,还能洞穿多层铠甲,这在当时算是最厉害的大杀器了。李定自从投归朝廷,历官至团练使、防御使而去世,他的几个儿子都以骁勇善战称雄于西部边陲。

而瓷蒺藜火球这么厉害,它的核心工艺很快就被大宋的工匠掌握了,这里面说不定还有很精彩的谍战故事呢!

按照《宋史·兵志十一》中的记载:“(咸平三年)八月,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

看来至少在宋真宗时期,瓷蒺藜火球已经不是西夏人掌握的独有之秘,已经在宋乃至辽金的作战部队中被普遍运用了。它的出现意味着冷兵器时代即将结束,而伴随着火光与硝烟的热兵器时代已经来临。

西夏人热衷于攀升军事的黑科技,西夏王朝能和宋朝、辽国鼎足而立190余年,仰仗了不少像瓷蒺藜火球这样的国之利器。

比如在武威的西夏博物馆,陈列着一尊长100厘米、重108.5公斤的铜火炮,它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管形火器,它由前膛、药室和尾銎组成。前膛长17.5厘米,炮口内径10厘米,外沿铸固箍,药室外突呈椭圆形,腹尾85厘米,上有小孔,可置引火线,尾銎中空,口大底小,如喇叭形,两侧各有1—1.5厘米的对称方孔,用来安装铁栓,连接支架,并起耳轴的作用。整个铜炮造型简单,制作粗糙,炮内还遗存着火药和铁弹丸。

估计在战场上听到它的啸叫之后,对方的军士一定手捂着耳朵,心里犯迷糊:多大的事,犯得着用炮轰嘛!

既然宋夏双方将士们都用上了“神臂弓”、“瓷蒺藜火球”等先进兵器,而以种家将为代表的“西军”(西北禁军)因战力超强,自然成为西夏人的噩梦。

3 总算拿了一项世界第一

神宗年间,“西军”终于扭转了宋朝在宋夏战争里的被动局面,在宋徽宗崇宁年间,“西军”在童贯、种师道率领下连续打败西夏,宣和元年更是攻克了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进可攻退可守的宋军只需再加把劲,就可兵入西夏兴庆府。

但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中断了这一历史进程,遗憾的是“西军”的强大兵力却并没有让北宋免于灭亡。

我们都知道,一共320年的两宋时期创造了惊人的财富。史书记载,汴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而宋人的衣着打扮“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更夸张的是,那时人们已经烧煤取暖了,人口过百万的东京“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悲催的不论两宋还是南宋,其边境地区却可谓动荡不安,战火不断。宋军东挡西杀,胜少败多,兵器升级的重要性便日渐显现出来。光是仿造西夏人的“神臂弓”、“瓷蒺藜火球”让宋军的军械师深感脸面无光,他们知耻而后勇,经过艰辛试验,终于于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在寿春府(今安徽寿县)造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步枪”——“突火枪”,总算也拿到一项世界第一。

据《宋史·兵志》记载,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点火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突火枪已经从喷射火焰烧灼敌人的管形喷射火器,发展为发射弹丸(子窠)杀伤敌人的管形射击火器,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其发射原理为步枪、火炮发射原理的先导。

但此时南宋早已和西夏不接壤了。西夏的瓷蒺藜则是狠狠地招呼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狂飙突进的蒙古铁骑何曾见过这样从天而降爆燃的火球?据说,成吉思汗带领铁骑最后一次进攻西夏时,西夏将士抛掷的瓷蒺藜在他的战马附近爆炸,成吉思汗被掀下马,由此身罹重病,在撤军途中于六盘山中病逝。临终前,他恨意难消,下了三道诏令:灭绝西夏王、西夏族人、西夏文化。公元1227年,西夏终为蒙古所灭。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而是人”,信然!

文/图 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新闻推荐

铜器顶:汉代大型金属冶炼作坊

王村镇毛家庄(原属彭阳乡)之北的田野中,过去有一处大约面积一市亩的石冢子,高于地面3—4米,东西窄南北长,呈不规则形状分布于庄稼地里,上面长满了荆棘、构柘等灌木丛。仔细察看堆积物成分,除了砖石瓦块...

镇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