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核桃里写画意 记王小平和他的山核桃工艺品

兰州日报 2020-04-19 02:14 大字

“吉祥如意”巨型花瓶(之一),堪称得意之作一位深受众乡邻喜爱的民间艺人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有位“奇人”,他叫王小平。

他有一个“绝活”:生长在子午岭林区的丑陋山核桃,在他粗糙的大手鼓捣下,被注入灵性,赋予了“诗情画意”,变成了花瓶、笔筒、象棋盒、宝剑、挂链等五个系列三十多个品种具有较高适用、观赏和收藏价值的“宝贝”。

靠这个绝活,他成了正宁县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

现年50岁的王小平出生在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乐安坊村。他父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老木匠”。在父亲的熏陶下,王小平从小喜欢木工手艺,15岁就师从父亲学艺。之后,他又迷上了面塑、泥塑和木质雕花,整天沉迷于“精雕细琢”之中,经过十多年不间断的摸索,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这些塑、雕的制作手法和技巧,成为一位深受众乡邻喜爱的民间艺人。

平时少言寡语的王小平,一提起山核桃雕刻,就会眉飞色舞、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般讲述自己的学艺经历。2006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小平和妻子在西安一工艺品市场闲逛时,发现那些用山核桃制作的工艺品不但造型优美,而且销路很好。联想到家乡的子午岭林区满山遍野都是山核桃,他便萌生了制作山核桃工艺品的念头。

说干就干,回来后,王小平便和妻子捡回了几麻袋山核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没有切割机,他从市场上买来电动机、锯片、卡子、螺钉自己组装;没有打磨机,就用自己的双手磨。然而,由于家住农村,无人指导,制作技巧全靠自己摸索,起初做的东西不是粘不到一块儿,就是造型不美观,只能扔掉,足足把300多斤山核桃做了“试验品”。尤其是第一件山核桃工艺品的出炉可让他费了不少劲。王小平边示范边介绍,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山核桃工艺品都要经过洗选、切片、剔果仁、干燥、粘接、定型、抛光、细雕等二十多道工序,整个加工过程系纯手工操作。由于山核桃材质很硬,用普通的锯条锯起来,不仅很费事、不安全,而且锯成的切片薄厚不均匀,做成的工艺品其美感大打折扣。我第一次做一个最简单的笔架时,仅所需要的山核桃切片就花费了我好几天的时间。结果,不仅在夹山核桃时,手被锯片磨破了,而且锯出的山核桃切片薄的薄,厚的厚,制成的笔架也不是那么好看。

随着第一件被称为“丑小鸭”笔架的出炉,王小平在备感鼓舞的同时,也意识到要制作出工艺上乘、赏心悦目的山核桃工艺品,精美的设计和娴熟的技法至关重要。随后,他购买了大量的山核桃工艺制作书籍,一有空就如饥似渴地学习雕塑技巧,有机会就向当地的民间艺人、美术老师请教,还多次赴陇南向老艺人“求经”,全神贯注地聆听雕塑理论。在这一时期,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常常从睡梦中爬起,挑灯构思图案,精心研究造型,全身心地投入到山核桃制作中。上百张的图纸,几百次的实验,双眼布满了血丝,双手磨起了血泡。但他从来没有气馁,为了追求山核桃艺术的“新、奇、独、变”,王小平不驻足于作品的象形,而是在借鉴前辈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注重于山核桃的表现方式,挖掘其内在的美学世界,终于摸索出了一套上乘的山核桃工艺品制作流程。随后他又致力于开发新产品,着手在质量及花色品种上下功夫,力争将山核桃工艺品做大做强、做精做深。2010年6月8日,在制作“吉祥如意”巨型花瓶期间,王小平捧着饭碗,眼睛紧紧盯着1米多高的半成品,边吃边想,他取了一个大“蒜”塞进嘴里,一咬牙觉得生硬,吐出一看,竟是半边山核桃,妻子无奈地摇头,王小平却不由地笑了。功夫不负有心人,5年时间他就创作出了笔筒、花瓶、葫芦、镜框、宝剑、小饰品等30多种500余件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精神风貌的经典之作。望着一件件渗透着心血的“宝贝”,他心里乐开了花。由于这些山核桃工艺品,既自然古朴,又不失精美豪华的气质,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2010年,几位陕西客商无意中看到王小平家中古朴自然的山核桃工艺品,当即订了6件,山核桃为王小平带来了第一桶金。随后省内外的朋友都慕名而来购买他的山核桃工艺品,王小平的制作工艺也日臻佳境。

为了进一步提升工艺品的境界和层次,在制作技艺上,王小平注意借鉴面塑,泥塑、根雕、木雕、石雕等手法特点,相得益彰、因材施艺,依色取俏,化“腐朽为神奇”,达到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艺术效果。他以“核家欢乐”、“核气生财”“百年好核”为主题制作的摆设饰品,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形意并举,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他创作的仿古花瓶,外形高贵典雅、天然镂空花纹与独具匠心的设计,写实而尚意,奔放而大气,使传统的艺术、自然与人文得到完美的结合与展示;他创作的动物造型,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极富动势神韵,色彩古雅朴实,奇、特、怪、妙之处在似与不似之间,“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作品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运用半圆雕和镂空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制作的“辟邪宝剑”,剑刃锋利,剑身刚中有柔,柔里带刚,使“宝剑”的杀气和古气跃然“核”上。

王小平告诉笔者:“核桃乃吉祥之物,‘核’字与‘和’‘合’谐音,是合家欢乐,幸福平安,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象征。史书也有记载,早在公元1778年,乾隆皇帝就曾将核桃壳制品,作为驱邪呈祥、保佑平安之物,并将一些精品,摆放在帝王神龛之上。近两年,随着正宁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古香古色的山核桃工艺品成了外地游客争相抢购的旅游纪念品。”

走进王小平的山核桃工艺品展厅,犹如走进艺术的殿堂:婀娜多姿的家居和观赏酒店花瓶、玲珑剔透的办公用品(如:笔挂、笔筒)、惟妙惟肖的家居摆设(如:实用性台灯、相筐、抽纸盒、烟灰缸、茶叶筒)、栩栩如生的饰品(如:项链、手链、手机挂件)……或古典,或现代,或写实,或抽象,使人流连忘返。尤其是那对花了半年时间制作的“吉祥如意”巨型花瓶,堪称他的得意之作,作品从正面看,布局流畅,流露出透雕的手法;从两侧看,造型洒脱,体现出镂雕的技艺;从上下看,花纹飘逸,彰显着浮雕的个性。通过对这对花瓶造型和手法的推敲,也使王小平认识了山核桃工艺品不同造型与神态中独有的风格和韵味。此后,他的所有山核桃工艺品,都完整地保留了核桃的原始外形和花纹,图案呈四方连续,酷似雕刻镂空效果,制造风格古朴、雅致、花纹自然、优美,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产品在秀出它美丽身姿的同时还散发出自然的核桃清香味,显得格外玲珑剔透。

采访结束时,王小平对笔者说:“腰缠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尽管我的作品还没有获得什么荣誉,尽管山核桃还没有给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我仍然对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乐此不疲。更让我欣慰的是,过去被作为废料弃之的山核桃不但变成了‘有用之材’,还能为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我心里感到美滋滋的。不管以后道路有多坎坷,我都会一辈子坚持下去,努力制作出更多的精品,奉献给喜爱山核桃工艺品的人们。”目前,王小平已牵头成立了正宁县秦直道山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50人。同时,注册了正宁县祥和山核桃工艺品公司,公司占地1000平方米,拥有设备10台,员工20人,厂房300平方米,技术人员3人。

□师正伟文/图

新闻推荐

正宁:抢农时抓备耕农业生产平稳开局

本报讯(记者张丽娜通讯员李亚龙)当前,正宁县在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早行动、抢农时、抓备耕、强服务,力促农业生产实现...

正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正宁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