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 板 糖

陇东报 2019-12-17 00:33 大字

“一搅搅的锅边亮,二搅搅的满锅香,三搅搅的挂云彩。三翻六转,七环八绕,条条银蛇金龙闹。”这是形象描述腊板糖制作流程的一首正宁民谣。

迈入冬季,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的上空就弥漫着一股腊板糖的味道,沁脾的醇香,绵长的气息,把味蕾中的馋虫蛊惑的蠢蠢欲动。

儿时,由于家里穷,腊板糖和我的嘴巴总是隔着一行口水的距离。记得第一次吃腊板糖时的感觉,就像林清玄散文《金刚糖》中所说:“因为它硬如铁石,如果不咬破,轻轻地含在嘴里,可以从中午含到日落。” 以至于,如今,每听到周杰伦的歌曲:“麦芽糖熟透,我醒来还笑着,开心的,被黏水。我满嘴都是糖果,鲜嫩的,小时候。我好想,再咬一口。”那种味道,那种念想,让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的时光。

王录村,一个红色照耀过的村子,曾因红一军团政治部驻地和伟人邓小平住过的窑洞而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因“腊板糖”这一地方特产成为正宁百姓念念不忘的地方。

腊板糖,是一代宗师杨万庆在清朝末年从陕西泾阳引进的一个“甜品”,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为了便于凝固,腊板糖只能在寒冷的冬季生产,因而被称作腊板糖。作为小麦、糜子、谷子这三种粮食作物精华之浓缩,腊板糖含有大量葡萄糖,不仅具有补虚健脾、润肺止咳之功效,还一度成为当地群众祈福求安、祭拜灶神的必需品和探亲访友的必备品,在村民生活中起到了“礼签”的作用。

腊板糖好吃难做。要做出上好的糖,首先要将锅灶垒好,精选上好的小麦、小米作原料,还必须具有熟练的操作技巧。笔者在2001年拍摄《王录腊板糖制作技艺》短片时,有幸目睹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乔宏制作腊板糖的全过程。纯手工制作一块完整的腊板糖前后要经过8道工序,使用器具多达二三十种。先将10斤小麦泡8天,等麦芽长至1厘米左右用石锤捣烂。再将50斤小米在水中浸泡7小时后捞出,早上4点起床开始蒸小米,蒸的过程搅拌6次,两个小时后,将其和小麦芽混合搅拌均匀,装到尺八的缸中发酵。4小时后,注入开水,将二者甜蜜的结晶——糖汁冲下,再把糖水倒入锅中用麦秸燃烧充分加热3个小时,边加热边搅拌。1个小时后糖汁搅拌至糊状,用勺舀出倒入备有草木灰的石板上或者砂石做的案子中,根据需要拉扯成曲锅子、芝麻糖、腊板糖和灶糖,历时14个小时。

在腊板糖的制作过程中,拉糖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决定着糖的成色和质量。拉糖既要有力气也要讲技巧,没有相当的功力是拉不出好糖的。1995年,笔者在王录村学教书时,走访一个王姓学生家长,恰逢他正在拉糖,自恃年轻力壮的我跃跃欲试,兴冲冲地挽起袖子想尝试一番,结果不是掉薄膜上,就是址断,弄得气喘吁吁,洋相百出。

奶奶在世时,过年前把买来的少得可怜的腊板糖锁在柜子里,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才置于灶前,然后祭拜灶爷,保佑全家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等一炷香燃完后,才分给我们吃。那时,正宁人吃“腊板糖”,似乎更多的是吃一种“时令”、一种“习俗”和“念想”。

新闻推荐

把满腔热爱献给基层教育 记正宁县山河小学教师张小霞

本报记者魏博庆张小霞是正宁县山河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同时兼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和少先队辅导员。44岁的她已经在教学一线奋...

正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正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