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的变化
李培蕾
1999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正宁县周家初中当教师。对于周家乡,我是头一次听说,并不知道怎么走。上班第一天,大清早我背上铺盖卷及行李,在我们乡街道坐上发往宁县县城的早班车。大概九点左右,班车抵达宁县县城,在候车室一打听,说去周家乡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坐宁县发正宁县城的班车,再从正宁县城坐发周家乡上的班车;一条是等候西峰发周家乡的班车,这趟车每天只有两辆,早上从周家乡出发大概六点多,下午返回经过宁县时2点左右。我算算时间,要等西峰到周家乡的班车还得5个小时左右,大热天的待在宁县这个山城,闷热得难受,因为想赶时间去单位,也怕漫长的等待让人无聊,我就坐了发正宁县城的班车。
班车上坐满了人,售票员好不容易在最后一排给我找了个位置坐下。以为座位满了就可以发车,可司乘员还在吆喝着拉人,走道里陆陆续续站满了人,车终于开动了。汽车像负重的老牛车一样慢悠悠地在山路上转弯爬坡,过道里站立的顾客被颠得东倒西歪,一时他趴在你背上,一时你倒在他怀里,在站客一波一波的惊呼声中,班车终于爬上了坡。行一段路,有顾客下车了,站客中有人喘口气希望找个位子坐下,可不料上车的比下车的还多。这样一路上人下人一路停车,车上的人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过道里人挨人,人挤人,而司乘员还把人往车门里塞。有人被挤得受不了,叫嚷着:“这不是装东西呀,装不下了还挤压再装!”司机喊着,“大家出门都为方便,嫌挤自己坐专车去!”叫嚷的人被噎得再不作声。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进正宁车站时快中午12点了,下车换车。我在车站门口买了瓶水和两个饼子充饥。开学时间,坐哪里的车都挤,县城发乡上的班车司乘员态度生冷,行李还需要自己装。短短40多公里的路,走了两个多小时,下午2点半左右,终于到达周家乡街道,班车停靠站离学校还有段路,我只好把铺盖寄存在路边一个小卖部,提上行李去学校。
这一趟上班之路可谓舟车劳顿,从早晨7点上车,到达目的地已是下午2点多。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从家到学校,我走了个半圆,周家乡向西,翻过政平,上了宁县米家川,就离我家不足五公里路,此路是乡间山路,泾河上没桥,不通车。用最短的直线距离算,家离学校也就二十几公里,而坐班车,要走九十多公里,花费7个多小时。
经历了转大半圆的坐车之苦,此后我每次回家,只赶周家乡到西峰的班车,在宁县路口换车,但要赶上时间点,一旦错过,就得转大圆回家。后来我成家有了孩子,每次回家,早晨6点多天黑得看不清路,我和妻子抱着睡眼迷离的孩子,背着行囊,急匆匆地赶这趟车。而从周家去县城也不容易,一天只有十来趟班车,等一趟车,让人望穿秋水。下午3点是发县城的末班车,错过此点,当天就回不了家,因此,家住县城的同事周五回家,得提前谋划,下午有课的得和同事商量调换课,半天上不成班。那时,大家都抱怨去趟西峰太慢,从正宁到西峰单趟花的时间,能赶上正宁去西安一趟,班车像老黄牛一样慢。我也一直在心里渴望着过政平的这条路能开通。
后来,正周路重修拓展、宁正煤田开发、运煤专线开通,县乡公路发展起来,正周班车每15分钟一趟,正周专线只要人满随时可走,县城到周家乡只一小时左右即可抵达,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不再有赶不上时间点没车的情形。西峰到正宁的公路也宽敞平整,班车三个小时左右抵达,又增设了几十辆专线。核桃峪煤矿建成后,从老家到正宁县城不再绕宁县县城转半圆,只需从西向东穿越政平古镇,上到周家乡,即可一路直上,开车一小时即达。
后来我在工作岗位上勤勉努力,通过招考进入公务员行业,全家迁居县城,买了三居室住宅楼,也有了自己的小轿车,回老家不再为赶时间点而匆忙,不再为拥挤而烦恼,只要心之所想,就能脚之所及。回想这20年来出行的变化和个人家庭的发展,这不仅有自己努力的结果,更多的是祖国的经济、交通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萍凝近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首届甘肃网络文学八骏终评结果公示,最终8人获得首届“甘肃网络文学...
正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正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