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年的民间“绝活” 正宁木偶戏演绎新精彩

陇东报 2019-06-09 01:00 大字

文/图通讯员 刘效国

木偶戏俗称“泥头戏”,是一门集音乐、演唱、绘画、雕刻为一体的综合戏曲艺术。它以其内容的质朴美、形式的原生美、演艺的兼容美、音乐的和谐美长期根植于民间,成为正宁群众世代传唱的特色“绝活”。

盛唐时期,木偶戏从宫廷传入正宁,宋元日渐流行,明清唱红乡里,距今约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村民王笃在官家戏院领唱木偶戏,成为誉满北地的挑线艺人,至今师传五代,现存木偶戏箱2副,有木偶戏班4个,从艺人员40多人。

正宁木偶戏演唱极其方便,只有几个人手,找一处不大的空地,拉一块不大的幕布,演员隐在幕后操纵木偶表演。伴奏的乐器有弦乐、唢呐、曲牌、打击乐;唱腔有慢板、二六板、代板、二导板、垫板、滚板;扮演的角色有正旦、小旦、老旦、须生、小生、花面、丑角;演唱类别有大本戏、小本戏和神戏。当地人民利用这一独特艺术形式表达他们纯洁质朴的思想感情,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敬神祭祖,红白喜事,演唱木偶戏约定成俗。

木偶戏体现了民俗性、大众参与性、演艺灵活性、文化适用性和区域特殊性,包含着杰出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重要的民间音乐、绘画、雕刻工艺美术价值和历史见证价值及民间文学价值,是我国戏曲艺术中一朵独特的艺术奇葩,对弘扬民间文化、繁荣戏曲艺术、促进社会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014年10月正宁木偶戏被列为第一批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5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路银霞是正宁县周家镇周家村人,她从小就喜欢传统戏曲表演艺术,1981年高中毕业后,她凭着自己平时模仿学习的表演功底考入了当时正宁县唯一的民间剧团——周家戏校。进入学校后,路银霞利用一切时间向老师学习唱腔和表演技巧,并逐渐喜欢上了木偶戏。经过3年多的刻苦学习,路银霞掌握了木偶戏表演的多种技巧。2016年,她建起了正宁县木偶传习所,吸收学徒27名,年均授课30次以上,让更多人学习木偶戏。2014年4月,她随团参加了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全国首届木偶展演大赛”,荣获集体金奖;2017年,她带团赴敦煌参加了“丝路记忆”民间戏曲调演,获得好评。

新闻推荐

正宁段举办徒步子午岭活动

本报正宁讯(通讯员谢小强何卫斌)子午岭层峦叠翠、空气清新,公路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槐花飘香。为加强单位文化建设活动...

正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正宁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