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普荫唢呐声声咏人生

陇东报 2018-08-18 01:12 大字

通讯员 兰永贵

唢呐是我国北方农村用途最广、人们普遍喜欢的一种乐器,为了这门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许多民间艺人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杨普荫是正宁县榆林子镇乐兴村农民,现年68岁,从艺54年。他苦练绝技,能吹奏经典曲子上百首;为师40载,传艺四代,有弟子上百人。

杨普荫自幼喜欢唢呐表演,上初中时就用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了第一支唢呐。遇到村上有红白喜事,他就与吹唢呐的艺人切磋交流。一次,村上一户人家过寿,请来了当地有名的乐队,他便斗胆带上自己的唢呐去凑热闹。唢呐艺人刘秉刚、任世祥都觉得他悟性较高,两人商量,遂收为徒。在师傅的指导下,杨普荫勤学细悟,刻苦钻研,学到了师傅唢呐演奏看家本领。师傅去世后,他凭自己的演奏能力加入当时的公社文工团。从此,不管到哪里演出,他都抽空拜访同行,相互交流,迅速提高演奏技艺。

杨普荫在继承传统唢呐艺术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创新,把当地唢呐演奏的曲目整理归纳为嫁娶、丧葬、祝寿、庙会、戏曲和其他六大类,将人生的喜怒哀乐全部融入到了唢呐艺术之中。他改编创作的《抬花轿》《婚礼曲》反映了少男少女羞涩欢欣的情感,《新祭灵》《别亦难》声声如泣,催人泪下,《大拜寿》《永寿安》烘托出天长地久、万代福荫的神话境界,《流水》《长流水》表现了天上人间同祈五谷丰登、长久平安的美好夙愿,《将军令》《庆丰收》《黄土情》等则受到人们的普遍喜欢,这些都成为他的代表曲,弥久流传。他吹奏的技法经纬分明,精准到位,特色鲜明,余音绕梁,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他曾60多次参加市、县组织的文艺节目汇演和器乐大赛,并取得了优秀成绩。

为了将唢呐技艺精髓传承下去,杨普荫四处奔走,广招学徒。他牵头成立了村唢呐队,自筹资金购买了锣鼓器乐,带领一群年轻人常年活跃在乡村文化广场,义务为农民演出,让华夏民族瑰宝,永世传承,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陈新爱 自学成才的“土专家”

通讯员徐小平在正宁县三嘉乡后坡村有这样一位贤惠、聪明、能干的农村妇女,她就是陈新爱。如今,她在正宁县城购买了110平方...

正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正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