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 “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陇东报 2019-06-17 09:44 大字

本报记者 李锦

“父亲一生过得很清贫,他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就是这些字画!”6月13日,庆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本义的女儿张小飞一边整理老人生前留下的字画,一边对记者说,“虽然父亲只读过初中,但老人的书法很有功底。”

张本义是庆城县赤城镇万胜堡村倪畔组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喜爱画画。他最擅长的就是“鸟鸟字”,老人的作品“画中有字,字中有画”,而且每个字里边都离不开“鸟”,所以人们习惯叫“鸟鸟字”,也叫“娃娃字”。

每年一到寒暑假,来张本义老人家学习写字、画画的孩子和书法爱好者络绎不绝。在2017年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期间,张本义受庆城县文化馆的邀请,参加了庆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他的作品才公布于世,深受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张小飞告诉记者,县上对“非遗”很重视,还专门给父亲买了笔和颜料,这对他鼓舞很大。在父亲弥留之际,他忍受肺病的剧痛,挤出时间创作了自己酷爱的“鸟鸟画”50多幅,并教小孩子习字画画,还拿出2000多元积蓄装裱字画10多幅……

庆城县是岐黄中医药文化和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文化的渗透、外来生活方式的袭扰,像“鸟鸟字”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近几年,庆城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抢救和发掘了涵盖民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多个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统计,目前,庆城县共有“非遗”项目12类45项,其中列入省级名录3项,市级9项,县级33项。省、市、县级已公布非遗项目传承人共116名,其中省级2名,市级15名,县级99名,“烙铁画”传承人高永强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55岁的高永强是庆城县桐川镇郭旗村的一位民间艺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做过油漆工,并跟着一位宁县老师傅学会了“烙铁画”,专门给木质家具“烫花”。随着时间的推移,“烙铁画”逐渐变成了“冷门”行业,高永强转行在宁夏固原做起了铝合金门窗生意。

高永强告诉记者,在庆城县“非遗”普查中,他被认定为县级“非遗”传承人,这对他来说很受启发和鼓舞,现在,他办起了绘画培训班,专门教授孩子“烙铁画”技艺。

“目前,我在庆城和固原只有3个学徒,国家这么重视‘非遗’保护,我下一步计划回老家庆城发展,专门传授这门技艺,决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高永强信心满满地说。

庆城县一手抓“非遗”保护传承,一手抓民俗产业培育孵化。近年来,通过政策补助、划行归市等方式吸引文化企业入驻,成功打造了庆城县“文化集市”一条街,涉及香包刺绣、书画装裱、婚庆演艺、电子商务、琴房棋院等产业门类,形成了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加工和商贸物流集中区,也使分散的个体文化经营得以集中,达到了抱团取暖、组团破冰的良好效果。

目前,在各项政策的支撑下,庆城县境内的一个个“非遗”项目正在复活,一个个民俗文化产业立地而起。全县文化类企业总户数达到70多家,2018年培训香包、刺绣、剪纸和黄酒酿造等“非遗”人员达2000多人次,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207.63万元,实现经营收入1.02亿元。

新闻推荐

“丝路孔道 甘肃文物菁华展”在国博开幕

□李韵5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联合主办,敦煌研究院协办的“丝路孔道——甘肃文...

庆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庆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