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造型三个流派
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它旁边的介绍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中国是风筝的故乡,而潍坊是发明风筝和放飞风筝最早的地方。风筝是潍坊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她历史悠久,从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风筝起源历史悠久文献记载鲁班削竹为鸢
据考证,风筝起源于远古时期东夷人以鸟为图腾的原始宗教崇拜。中国的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文献中“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和鲁班削竹木为鸢,“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到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人们开始用纸裱糊绘制风筝;随着社会的发展,风筝又成为重要的军事工具,人们利用风筝测距、传讯、越险、突围,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做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在唐宋时期,清明节踏青、荡秋千、放风筝,风筝又成为一种节庆风俗,至明清盛极一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蝙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改良,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太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她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溥仪玩过的大风筝。
明代已经普及民间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兴盛
潍县风筝来源已久,至明代已普及民间,清代乾、嘉年间更加兴盛。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二首的后一首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金石文字学家郭麐在《潍县竹枝词》中也有“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都对清明佳节潍县放风筝、打秋千等民俗作了概括生动的描写。《潍县志稿》民社志风俗篇记载:“清明前一日为寒食,前二日为一百五日,人家各祭其墓,或于坟头添土,小儿女做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做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或以苇作弓,缚鸢背上,风吹之有声如筝,故又名风筝。”潍县文人陈恒庆所著《谏书稀庵文草诗草随笔》中对人们在白浪河畔放风筝、春游的情景也有记录:“其地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霄,结队游人,男女杂沓,恰如宋代张择端所画之《清明上河图》也。”
起初,潍县风筝大都是自制自放,或馈赠亲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商品。清明节期间还有专卖风筝的市场。诗人裴星川在《潍县竹枝词》中有:“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胡蝶鸢成行。”记录了当时风筝市场的盛况。诗中提到的东城墙,即东关西围墙外,庆城门南面的沙滩,自清末至民国期间,这里一直是潍县风筝的集散中心。
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中期,每年清明节前一个月,风筝即先后上市,城里以大十字口为中心,沿东门大街到城外的坝崖大街,还在城里与东关之间以白浪河两岸为中心,自然形成风筝竞卖市场。著名的风筝铺子有县治前街的“唐家风筝铺”,布政司街的“王家风筝铺”等。清明时节,许多人家都给孩子扎风筝或买风筝。人们都爱放风筝。在庭院、大街、广场都能放,尤以白浪河两岸的沙滩上和南门外的坡野里(俗称南关坡)是潍县城放风筝最集中的场所。很多居民兴高采烈地到这里放风筝、看风筝,天上的风筝密如鹊阵,蜈蚣、老鹰、人物、昆虫等各样风筝应有尽有,标新立异,五彩缤纷。
造型优美扎工精细
潍坊风筝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包括串式、硬翅式、桶形三种基本造型。潍坊风筝艺人经过几代苦心研究探索,把国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技巧与风筝制作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统一风格的三个分支流派,即杨家埠风筝、国画风筝和象形风筝。
杨家埠风筝也叫木版年画风筝,代表作有两种。一是白眼燕子三色风筝,制作工序简单,在扎好的框架上糊上蓝、绿色纸,画出白眼,用剪刀剪出尾巴即成,应节上市,往往很快被争购一空。此种风筝在城郊三里庄和南胡住的民间风筝艺人中流传。二是硬翅人物风筝,骨架为硬翅结构,裱糊时从印制好的木版年画上剪下人物、动物的部件贴在骨架上即成,内容题材以表现喜庆欢乐为主,流行较广的是“刘海戏金蟾”“牛郎织女”“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
中国绘画已有数千年历史,潍坊民间风筝艺人中有不少是精通国画的高手,他们把国画技法与风筝画面融为一体,描绘万物。最具代表性的是把中国画在构图、布局上采用散点透视法,给风筝绘画以很大自由,可将从远、近角度看到的景物绘于一图,这种风筝在软翅和硬翅中较为普遍。
潍坊民间流传着一首风筝民谣:“龙像龙,鸟像鸟,放起老鹰小鸡跑。”这可以说明象形风筝的特点。风筝艺人总结出了一条创作规律:它源于自然,按照风筝工艺的需要和民间审美的要求,把千姿百态的自然物象纳入风筝形体的规矩之中,使之更为对称、平衡、整体、和谐,置两翅于一身的形象之中。较有特色的象形风筝有“老鹰”“蝴蝶”“燕”“鱼”“蜻蜓”等。
文/图本报记者隋炜凤
新闻推荐
4月3日下午,庆阳市庆城县销售厅传来喜讯,彩民高先生在中福在线连环夺宝游戏第三关中,以24颗“祖母绿”击中全国累积奖25万元...
庆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庆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