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窑洞到楼房
本报记者 李馨怡
庆城县三十里铺滴水沟农民张昆的家,是一座整齐干净的四合院,院墙上挂满金灿灿的玉米棒子。近日,记者来到张昆家,张昆正在院子里坐着小凳子享受初冬的阳光。与他聊起改革开放后居住条件变化话题时,张昆感慨道:“这院子起先是我爷爷打的窑洞,我出生时就在窑洞里,窑洞前半部分住人,后半部分养驴,晚上照明用煤油灯,早上鼻孔里都是黑的……”
张昆出生于1968年,他家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的农民。“改革开放时,我只有十岁,但也经历过苦日子。”张昆笑道,现在虽然老了,但能享受到如今的好日子心里很满足。
作为改革开放的经历者,张昆庆幸自己能亲历并感受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我家生活变化太大了,住房的变迁就是最好的印证。”张昆回忆,1974年,村里农民主要收入靠集体劳动,挣工分、赚口粮。六岁时他已经跟着父母干活,拔草、拾柴火。
家里的老窑洞在张昆的记忆里一直充斥着“粪味”,他说,那是苦日子里踏实的味道,现在想来并不难闻。老窑洞很深,前半部分是一盘大炕,是一大家子人晚上睡觉之地,中间是灶台,后半部分则养着驴。直到1986年,包产到户让一家人结束了为吃饭发愁的日子。此时的张昆已经长成18岁的小伙子,经人介绍娶了同村的韩巧能为妻。父亲赶着在他结婚之前新打了一孔小窑洞让小夫妻俩居住。“那时候一家人吃饭不愁,但生活依旧紧巴巴的,父母并没有多少积蓄。很快弟弟也要结婚,居住又是个问题。”张昆说。
1987年,张昆将他结婚时那孔小窑洞让给弟弟娶媳妇,而自己则带着妻子外出闯荡。“从搬砖到开货车、油罐车,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张昆告诉记者,随着两个儿子的先后出生,为了增加收入,妻子便在县城开了一家商店,生意还不错,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那时我们在县城租房子住,一家人挤在一间房子,外面是商铺和货架,后面是两张大床,一间仅有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囊括了卧室、客厅、厨房、餐厅的功能。”张昆说,商铺兼住所,一家人在这里住了八九年。
回想过去,张昆感慨道:“是改革开放让我们一家人从乡村到城里,并且有了现在的好日子。”
2005年,张昆兄弟二人回家将老窑洞推了,修盖了全新的四合院。为了让父母住得安心,2015年,他用多年的积蓄在庆城县华都大厦购买了楼房。“如今,我和弟弟都在城里买了楼房,但住惯了窑洞的父母觉得楼房不宽敞、不自由。”张昆说。
现在,张昆的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买了新房,父母、儿孙得空就会来县城小住几日,家里的几亩地留着种瓜果蔬菜,妻子韩巧能感叹,“感谢党的好政策,给老百姓带来了好日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安志鹏通讯员李锦“医生稍有马虎,就会漏诊或误诊,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生心里要时刻装着病人、想...
庆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