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川江“小火轮”(一)
◎陶灵
后来,川江上打造的铁壳小火轮船体积增大了一两倍,有两三层船舱,甲板上有时立着两只高烟囱,算是真正的轮船了,但动力还是烧煤炭的蒸汽锅炉,川江上仍惯称“小火轮”。
很早以前,川江上白帆点点,拉纤号子声在江岸久久回荡,偶尔有一艘轮船开过,甲板上立着醒目的细长烟囱,加大马力时浓烟滚滚,因为它的动力来自蒸汽机,要用锅炉燃烧大量的煤炭。这种轮船船体较小,大多只有一层船舱,稍微想多装一点客货要另外绑拖一只驳船,因此当时俗称“小火轮”,更早的时候叫“汽船”。
一百多前年,英国商人立德在川江上驾驶的第一艘轮船“利川”号,就是一艘木壳的小火轮。为有足够的燃煤走完全程,他用利川号轮拖了一只木驳船随行,驳船上装满优质的煤备用,这些煤从日本进口,发热量大,船速快。川江航道激流滩险,利川号轮必须大马力航行,结果在半道上就把备用煤用完了,改用川江当地燃煤,船速一下子慢了很多。民国时期,民生公司为了多装客货,在途中码头建有临时煤场补充燃煤,小火轮启程时就少装备用煤。
万县海关开关后,当地一些人创办岷江轮船公司,在上海建造了两艘小火轮,取名“鸿福”和“鸿江”号。接船回万县时,因构造不符合川江航行要求,在宜昌被海关扣留,责令其整改。为增加稳定性,两只小火轮被拆去船舱,各做了一个帆布天棚替代,每艘船的烟囱也被截短近2米。整改后被放行上驶,才行几公里,其中一艘小火轮的螺旋桨竟然掉落了一只,坠入江中无法打捞,又折返修理。两轮抵达万县后,分别行驶至重庆和至宜昌航线,业务十分兴旺。不料三年后,“鸿江”轮在涪陵蔺市搁浅,“鸿福”轮在云阳庙基子滩触礁,公司随即破产瓦解。1937年2月的一天,一艘小火轮从重庆返程江津,航行中突然机器失灵,轮机手当即进行抢修,忙乱中不慎将机油倾倒在了舱面上,四处乱流,很快流到锅炉边,被掉下的炭灰引燃,船上没有灭火器材,扑救方法也不得当,眼睁睁地看着这艘小火轮被烧毁,船家损失惨重,没多久便破产了。那时候,川江上的轮船公司大多数资本薄弱,只有一两艘小火轮,承受不起这种损失。
后来,川江上打造的铁壳小火轮船体积增大了一两倍,有两三层船舱,甲板上有时立着两只高烟囱,算是真正的轮船了,但动力还是烧煤炭的蒸汽锅炉,川江上仍惯称“小火轮”。
小火轮的蒸汽锅炉也烧木炭,成本比煤炭低。上世纪40年代,重庆城一家轮渡公司节约成本,全部小火轮渡船烧木炭,因没有煤炭容易燃烧,机舱又狭窄,轮机手时常煤气中毒。小时候,我家在云阳县城边一个叫小河口的地方,是支流汤溪河汇入川江的河口,周围住了很多年老的木船桡胡子和轮船船员,时常听他们摆龙门阵,说小火轮的锅炉设在最底层船舱,燃煤从最上层甲板上一个水桶粗的孔道滑下来,舱里没有窗,不透光,通风性不好,灰尘直往鼻孔和嘴巴里钻。
酷暑天的高温更是难熬,锅炉的生火工常年孤独地困在锅炉房,烈酒是唯一的陪伴,往往病痛缠身,岁数不大就夭亡了。我邻居小伙伴四平的爷爷,早年就在小火轮上当生火工,算是活得年长的了,记得超过了60岁。但我印象中的四平爷爷,终年咳咳吐吐地躺在床上。四平告诉我,有一年,爷爷当生火工的小火轮在巫峡里突然沉没,所有船员没来得及逃生,都喂了鱼虾,唯独只有爷爷一个人逃了出来。他是从那个滑煤的孔道钻出来的,浮出水面后得救了。从此后,四平爷爷离开了轮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这么热的天气,相关部门停水怎么不提前公告呢?”昨(16)日下午,家住嘉陵区锦尚阳光小区1楼的刘先生打进本报新闻热...
庆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庆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