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革命”让生活有奔头 ——庆城县蔡口集乡草畜产业发展探访

甘肃日报 2018-06-01 06:28 大字

本报记者先朝阳 通讯员李锦

农民不再种庄稼,遍山开满苜蓿花,这是目前庆城县蔡口集乡的真实写照。

近日,记者来到蔡口集乡,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紫花苜蓿,而小麦等庄稼却很少。这是怎么一回事儿?针对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探访。

为啥要种草——压粮+扩草,草产业孕育新“钱景”

庆城县蔡口集乡沟壑纵横、梁峁起伏,自然条件差,粮食产量低,是庆城县贫困面最大的乡镇之一。2014年,该乡建档立卡贫困户550户2389人,贫困发生率达38.5%。

多年来,老百姓守着穷沟沟,过着苦日子。如何脱贫?

“脱贫靠产业,而全乡立地条件差,传统农业没出路,青壮年劳力少,怎样才能找到适宜的产业?”蔡口集乡党委书记李霞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蔡口集乡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紫花苜蓿的习惯,并且这里山地多、降水少、风沙大,有着得天独厚的种草条件。乡党委班子查找资料、请教草原站专家,发现被誉为“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山区适应性强,生长年限达10至20年,不但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改良土壤,增加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

周家塬村种草大户周俊杰去年种草40亩,稳定收入4.4万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小麦亩产量最多500斤,最多可卖500元,再除去机械、化肥、种子等的成本,收入为200元左右。而种植紫花苜蓿亩产量1吨左右,按照收购价每吨1300元计算的话,亩产值为1300元,比种小麦高出1100元。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调整种植结构,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增收。”李霞说,“我们引导群众压缩粮食作物,扩种紫花苜蓿,切实做到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

在虎家渠村槐树庄组贫困户郑占国家的“一户一策”脱贫方案上,记者清楚地看到,他家共有耕地52亩,其中,仅苜蓿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31亩。据了解,目前,蔡口集乡种草农户达1000多户,占全乡总农户的70%以上。

草都卖给谁——合作社+农户,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随着蔡口集乡农民种植紫花苜蓿步伐的加快,迎来了这样一个难题:大规模种植,销路怎么办?

在乡政府的支持下,2016年,周家塬村的务工返乡青年周国瑞创办了庆城县国瑞草业公司和国瑞草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内蒙古、宁夏等地的大型养殖企业,为全乡草产业发展打下了市场基础。

“我们主要通过土地入股、与农户签订种草协议和农机设备入股三种方式促进农民增收。互助合作一举三得,既发展了草畜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周国瑞告诉记者,合作社和农户签订了种植收购协议,按照每吨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收购。同时,为了保证苜蓿的蛋白质含量,收割时间、收割标准和晾晒程度都有明确约定。

今年60岁的周家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邓粉梅的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而她年纪大了也干不了重活。眼看着好好的耕地撂荒,帮扶干部鼓励她种植了38亩苜蓿。“种植和出售全都有合作社代办,根本不用我操心,在家闲着也能挣钱,这可都是合作社的功劳啊。”邓粉梅激动地说。

目前,合作社已和农户签订种草协议1.7万亩,其中流转土地种植草2000亩,预计亩收益在1300元左右。

产业咋升级——两头结合都赚钱种草+养殖,

“越是深度贫困山区,越缺少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实施产业扶贫,关键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李霞说,草畜不分家,能种草,肯定就能养殖。

蔡口集乡的农民大多有养殖的经历,但规模都不大,大多停留在“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状态。为此,乡里依托优质饲草资源,提出了“发展草产业、带动草经济”的发展思路,以草产业引领生态畜牧业发展。

在这个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周国瑞率先办起了养牛场和万只羊场。目前,牛场已引进西蒙塔尔、黑金刚、夏洛莱等多个优良品种,万只羊场于5月底建成投羊。“去年由于技术经验不足,防疫等开支较大,基本保本,今年预计可收入10万元左右。”周国瑞说。

为支持蔡口集乡草畜产业的发展,庆城县免费为种草农户发放苜蓿籽和肥料,整合“331+”肉羊产业奖补资金152.6万元,为贫困户提供贴息贷款545万元,大大提振了国瑞草业和广大农户的信心。目前,全乡已组建家庭牧场500多个,参与农民达700多户,还带动庆城马岭、土桥及环县天池、甜水堡等周边乡镇和临近县区草畜业的发展。

同时,蔡口集乡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了“三保障”,即贫困户还款增收有保障、专业化服务有保障、壮大集体经济有保障。贫困户按照土地确权亩数,2至5亩留作口粮,其余全部纳入合作社种草,苜蓿按市场价保底回收;国瑞草业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专业种草、收割、打捆等一条龙服务,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收益;各村利用互助资金集体购买旋耕机、打捆机等大型农机设备,以机械租赁形式入股,年平均分红5万元,8年后农机设备全部返还村集体。

“我驾驶打捆机,每月能领近4000元工资,每年可连续干8个多月,再加上20亩苜蓿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曾经的周家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周潘伟说,他从2016年开始为国瑞草业合作社当农机手,去年不仅顺利脱了贫,还买了新车和小洋房,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新闻推荐

庆城县桐川镇万亩农田整治项目全貌

庆城县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充分运用国家政策,2017年在桐川镇党崾岘村、北塬头村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总投资1481.77万元。截至目...

庆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