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革命”促“三变” 庆城县蔡口集乡草畜产业发展探访

陇东报 2018-05-11 01:10 大字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李锦

农民不再种庄稼,遍山开满苜蓿花,这是庆城县蔡口集乡的真实写照。5月7日,记者来到蔡口集乡,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山地里绿油油的紫花苜蓿,很少看见小麦等庄稼,对此,记者进行了探访。

为啥要种草?

——压粮+扩草草产业孕育新“钱景”

庆城县蔡口集乡沟壑纵横、梁峁起伏,自然条件差,粮食产量低,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山区乡。2014年,该乡建档立卡贫困户550户2389人,贫困发生率38.5%,是庆城县贫困面最大的乡镇之一。

多年来,老百姓守着穷沟沟,过着苦日子,什么产业能脱贫?这让乡党委书记李霞很苦恼,脱贫靠产业,全乡立地条件差,传统农业没出路,青壮年劳力少,适宜产业难找。

转换思路,“劣势”也能变成“优势”。乡党委班子研究发现,乡里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紫花苜蓿的习惯,这里山地多,降雨量少、风沙大,种庄稼不行,却是种草的好条件。

种草前景怎么样?蔡口集乡党委班子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县草原站的专家得知,紫花苜蓿产量高,蛋白质含量丰富,被誉为“牧草之王”,且紫花苜蓿喜冷凉、耐酷暑,更耐干旱,在山区适应性强,生长年限达10至20年。种植苜蓿不但可以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改良土壤,增加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周家塬村的种草大户周俊杰算了一笔账:农户通过种植紫花苜蓿,平均每亩产量1吨左右,按照每吨收购价1300元计算,每亩产值为1300元。而种植小麦,风调雨顺,最多亩产500斤,每斤小麦按1元价格计算,最多可卖500元,去掉机械、化肥、种子等费用,收入在200元左右;如果遇到干旱或倒春寒,农民面临的则是赔本。因此,种草每亩至少可增收1100元。他家去年种草40亩,稳定增收4.4万元。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调整种植结构,让农民实实在在增收。我们鼓励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对症下药,压缩粮食作物,扩种紫花苜蓿。”李霞说。

在虎家渠村槐树庄组贫困户郑占国家的“一户一策”脱贫方案上,记者清楚地看到,他家耕地共有52亩,今年进一步压缩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苜蓿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1亩。目前,蔡口集乡种草农户达1000多户,已占到全乡总农户的70%以上。

(下转4版)

新闻推荐

上海静安有个“父子阅读联盟” 让孩子爱上阅读

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不知道怎么选择书?买了书不会读?这可能是不少父母在引领孩子阅读时产生的困惑。在上海,有一个已经成立了8年的父子阅读联盟正在携手学校、家长,致力于将书香渗透进孩子们的校园生...

庆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庆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