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夫 夯实脱贫基础 宁县落实“一户一策”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李建强 通讯员 杨强
去年以来,宁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把90%的精力和资源向脱贫攻坚倾斜,以“一户一策”为抓手,聚焦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培训能等弱项短板,大力开展“绣花式”扶贫,为实现全县按期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培育 增强“造血”功能
过去,金村乡老庄村贫困户张田春一家3口靠天吃饭,经济来源除了种地,仅靠儿子田军旺一人在外打零工维持生活,而且老张还患有白内障,老伴豆艳梅更是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两人都干不了农活。
去年帮扶干部经过入户走访后,了解到老张以前有过养蜂和养驴的经验,便积极动员他发展养殖产业,并帮助他购回了10箱中华蜂、8头驴。同时,帮扶干部还引导他加入宁县聚农苹果产业资金专业合作社,参与入股保底分红。
宁县紧抓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为牵引,突出扶贫抓产业,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规范合作社726个,其中“331+”合作社239个,未脱贫户全部进行了入股。同时,全县还实现产业落实培育任务6032户,其中带动1020户发展苹果产业、2775户发展养殖产业、805户发展苗林产业、507户发展瓜菜产业、925户发展苗林产业,全县基本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目标。
补齐短板 强化脱贫“底气”
寒冬时节,走进宁县湘乐镇瓦窑村王宝兰家,一座新修的3间砖混结构新房拔地而起。王宝兰告诉记者,自家以前住的3间土坯房是上世纪90年代初盖的,因年久已出现漏雨和裂缝。
“前些年就想修建房屋,但因为自己患有腿疼、头疼,手头紧、怕拉账,所以一直就没有行动。”王宝兰道出了心声。
去年,帮扶干部在了解了王宝兰的情况后,及时为他讲明了有关危房改造项目的政策。如今,王宝兰家的房子动工建设,房子盖好后,他还能拿到政府补助的2万元。
去年以来,宁县对照各项脱贫指标,全力推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完成危房改造3318户,完成和盛镇公曹村等14条60.68公里“畅返不畅”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及中村镇政平村等7条19.33公里通村道路硬化工程,建成3处应急供水工程,解决了长庆桥镇野王、先锋2个村696户2711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实现100%。
精准培训 激发脱贫动力
69岁的金村乡老庄村贫困户郭建荣家里养了5箱土蜂,由于缺少有效的产业技术培训,一直以来,土蜂买不到好价钱。
去年,宁县决定将群众传统的蜜蜂养殖培育成脱贫产业,县里邀请省蜂业站专家对养蜂户进行了专项培训。按照专家的讲解,郭建荣将大部分蜂片拿到户外“冷冻”起来,让病毒消灭在了萌芽状态,幼蜂成活率也提高到了许多。
郭建荣笑着说:“多亏专家的技术指导,去年我养殖的15箱蜂,收入7000多元。”
去年以来,宁县结合“一户一策”方案中贫困户培训需求,实行政府“配菜”、群众“点菜”的方式,采取“企社式”“地头式”“院落式”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扎实开展种草养畜、果树栽植、苗林培育、中药材栽植、瓜菜种植、农业种植等培训。
据统计,去年宁县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6141人,完成培训需求任务的100%,职业技能培训6793人,输转未脱贫劳动力8066人,创劳务收入2.4亿元,开发乡村公益岗位1077个,建办“扶贫车间”23个、“扶贫田间”71个。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梁晓飞、张峥琦)连日来,宁县大力推进“大棚房”专项整治行动,集中人力、物力,深入清查,坚决整治整改,确保按时保质...
宁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