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只做一件事 一位乡村电影放映员的痴迷与坚守

陇东报 2018-12-17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李彦臻路娜

“李师傅,再放一遍吧,这个电影太好看了。”日前,在宁县湘乐镇庞川村,电影《湄公河行动》刚刚放映结束,观看电影的村民们仍觉意犹未尽,要求再看一遍。

村民口中的李师傅名叫李大跃,是电影放映行业的老人了,放电影的技术承自于父亲,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电影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感。41年来,从汽油发动机带动老式8毫米胶片放映机,到如今的数字放映机,放映场地从露天变成了室内,观众换了一批又一批,李大跃始终行走在电影放映的路上,奔波于宁县的18个乡村之间。他说:“因为热爱所以我选择了这一行,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

1977年高中毕业之后,湘乐镇招聘电影放映员,因为学历符合要求,李大跃便从事了电影放映行业。500块钱从别人那里买了一套二手放映机,每天拉着架子车去放电影,哪家有喜事,哪个村有大事,现场肯定少不了李大跃的身影。那个时候,放映一场电影20块钱,李大跃的工资是36块5毛钱。

改革开放初期,看电影是当时男女老少最期待的一件事。如果当天要放电影,村里三天前就已经传遍了,村民们白天赶着干完活,晚上带上小孩、端上小板凳,早早来到麦场找个好位置看电影。

“以前人们没有什么娱乐项目,看电影非常受欢迎,一个村的人都来了,有时候附近邻村的人也来,大家挤在一起,热热闹闹。每次出门放电影,我都要拿100多斤的设备,发电机、幕布、喇叭……刚开始拉架子车去,后来骑自行车去,又换成摩托车,一出门就是几个月,但是乐此不疲。”李大跃说。

1982年,李大跃前往兰州参加多次培训,学习色彩、光、电等知识,电影放映机坏了就自己修理,在不断的学习中,李大跃考上了高级电影放映员职称。

李大跃说,那个时候《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等红色题材电影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后来,《少林寺》《寒夜》等一些武侠、情感题材的电影也开始逐渐登上银幕。

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有些人家里买了电视机,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现在看电影的人少了,也没有以前的氛围了,打开电视想看什么就有什么,看露天电影的人就更少了,我们这些人估计也快下岗了。”说起这些,李大跃有些失落。

现在,李大跃用的是数字放映机,不再用架子车推着100多斤的设备,摩托车也换成了面包车。“时代在发展,但是手里的东西不能丢。”李大跃把自己用过的放映机都收藏在家里,现在依然能放出影片。

李大跃说:“现在放电影方便了,各类题材的影片也越来越多了,院线电影过不了几天就可以在村里播,《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这些题材电影比较受欢迎。”

李大跃还说:“我希望有人能把在乡村为农民放电影的这个事继承下去。”

新闻推荐

爱是冰天雪地里的阳光

通讯员高卓娅11月16日,西峰区北街心连心志愿者服务协会牵手狼腾爱心团队,40多名爱心志愿者满载着物资,不顾路途遥远,来到了宁...

宁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