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火盆土炉子铁炉子 栗金莲的取暖记忆
本报记者 栗萌 杜斌伟
20世纪70年代,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炭火盆,一到冬天,就会出现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场景。
“我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蹲在炭火盆旁,看着父亲熟练地生出那一盆红里透着蓝焰的火。”宁县和盛初级中学教师栗金莲说起以前家里用的炭火盆仍然记忆犹新,“生炭火盆可是一门技术活,有的人分分钟就能烧得红红火火,有的人又吹又扇熏红了眼火也着不起来。”
1978年,栗金莲刚上小学二年级,那时候她家共有兄弟姐妹9个,因为家里穷,木炭又贵,只有每年冬天“三九、四九”时,她的父亲才会生起炭火盆供大家取暖。“烧得通红的木炭散发出温暖的气息,一大家子人围在炭火盆旁吃晚饭,父亲还要挨个问下我们兄弟姐妹当天在学校的情况。末了再丢几个红薯到炭火盆里,不一会儿整个屋内就飘满了烤红薯的清香。”栗金莲回忆道。
栗金莲说,1989年7月,她从庆阳师范毕业后进入宁县和盛小学任教,当时,学校的教室没有顶棚,窗子、门还都透着缝。到了冬天,寒风从教室的椽缝里一个劲地往里灌,把衣裳鞋袜单薄破烂的学生冻得直打哆嗦。
“后来实在冷得没办法,我们几个老师就带领学生用报纸包了一卷卷的麦草塞住椽缝,再用土块砌了几个土炉子放在教室的角落,给学生取暖。”栗金莲说。
栗金莲介绍,那时烧土炉子用的不是煤块,而是买了煤粉掺上一定比例的土,倒水和成的煤球。给炉子生火必须要在院子里,先把劈好的柴或者玉米芯用火引着,再用扇子一直扇,才容易生着。如果在教室里生火,容易把教室弄得乌烟瘴气,熏得老师学生不停地掉眼泪。
“土炉子通烟效果差,每逢刮大风,满教室的烟雾,呛得大家直打喷嚏、流眼泪,但教室里总算有了热气,孩子们不用再受冻了。”栗金莲说。
再过了几年,断断续续有人开始用铁炉子了,栗金莲的父亲托人将一个旧的铁水桶进行改造,给铁桶中间搭上一些细铁棍做的炉条,再请工匠制作了炉罐,于是栗金莲就用上了一个简易的铁炉子。“这种炉子不好封,封太严实了不通气就会灭,封不严实煤烧得快也会灭,有时候睡到半夜还要起来看看炉子。”栗金莲说,后来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精致的铁炉子,但是父亲给的这个铁炉子,她一直用了好多年。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取暖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炭火盆到土炉子、铁炉子,再升级到现在的集中供热、新能源供暖,这一系列的变化让人们的生活也更加舒适便捷。
“现在天然气进入家家户户,取暖干净又方便,待在室内温暖如春,不用裹着一层又一层的大棉衣,我的老寒腿都好了很多,新时代的生活真的太幸福了。”栗金莲感慨地说。
新闻推荐
体弱大鸟名叫大鸨近日,庆阳市宁县早胜镇尚家村一村民在自家老宅门口发现大鸟一只,因不能正常飞行,便抱回家中喂养,并向森林公...
宁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