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锋良:“感恩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时代”
通讯员 石颢
当过公路段的临时工,当过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还是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回忆起过往的40年,宁县平子镇吕村的农民王锋良感触颇多,他的奋斗史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红利”。
1979年7月,17岁的王锋良高中毕业回到了村里,那时,村里的群众还在吃“大锅饭”,喝的是深沟水,吃的是粗粮煮菜,住的是地坑土窑,走的是泥土路,过着缺穿缺戴、缺铺缺盖的穷困日子。
高中毕业的前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王锋良从这次会议中看到了农村的美好前景,他下定决心要抢抓时代机遇,凭自己能力改变贫困的家境。
王锋良毕业后在家干农活干了近10个月,第二年的3月,经堂兄推荐,王锋良成为延安公路管理局某公路段的临时工。“养护山区公路的活儿,一点都不比刨土窝子轻松。”王锋良回忆说,那时候,因为他的家庭有地主成分,是当时社会普遍歧视的对象,能有这么一份工作,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恩赐。
到了1996年,公路体制改革,王锋良被辞退,他又来到了堂兄王宁良“掌舵”的平子镇筑路工程公司。有抱负、善谋事、会干事、能干事的王锋良很快就被公司选拔为一个建筑工队队长。
王锋良动员并带领本村和邻村的贫困乡亲,远赴延安、榆林等地,承揽实施筑路架桥工程。他把厚道诚信和自强图进作为处世原则,哪怕一项工程包赔,也不折不扣按照图纸设计组织民工保质保量地施工,一项工程竣工,哪怕债台高筑,也不拖欠国家税款和民工工钱。
有了这种精神,王锋良的工程队受到了榆林、延安公路管理部门的青睐,承接的活也逐渐多了。平子镇及相邻的米桥、良平等地的农民,也争着来他的建筑工队打工。
20多年过去了,王锋良的家早已迈入小康,而早年在他的建筑工队打工的100多人,也都跻身小康,其中80多人成了建筑安装技工,10人还成了项目经理,在他的建筑工队打工的1200多名贫困户也都实现了脱贫致富。
王锋良不仅自己致富,还帮助带动乡邻致富,更关心村镇公益事业发展,他先后被县镇授予“创业明星”“脱贫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03年,吕村借助国家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新建标准化六年制村小学,他为村“两委”和施工队建言献策,协助镇村干部做拆迁户的思想工作,使工程提前竣工。2009年,村里修通组通镇柏油路,王锋良带头捐资10万元,并组织他的建筑工队无偿投工半年,让吕村率先实现了村组通柏油路,让乡亲们享受到了实惠。2013年,平子镇新开西街,新建市政广场,他又捐款1万元。
“我很感恩改革开放带来了这样一个好时代,与40年前相比,现在农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可以说是中国数千年来的最幸运、最幸福的农民。”王锋良说,他这么多年的实践体会是,只要有文化、有抱负、有能力、肯打拼,心中的梦想就能开花结果。
王锋良说,一路走来,他经历了很多的辛酸磨难,但阅历因此而丰富,认知因此而成熟,人生因此而有价值。如今,年近六旬的王锋良,每天都坚持读书,用手机浏览新闻,及时了解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他说:“只有跟得上时代,才能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章兴勃)日前,由市食药安委办、市食药监局主办,宁县食药安委办、宁县食药监局承办的2018年庆阳市食品安全事故应...
宁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