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庙豆腐”的富民之路

陇东报 2018-07-12 08:58 大字

通讯员石颢

位于宁县米桥镇的老庙村,因有建于秦时的东岳庙而得名,又因村里500多户人家大多数以做豆腐为业,“老庙豆腐”就成了村里的品牌。

改革开放前,做豆腐是该村11个生产队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如今,“豆腐+”成为村里群众增收的重要门路。多年来,“老庙豆腐”成了村里群众脱贫致富的见证。

7月8日,在老庙村柳南组组长、“豆腐传人”路乱社家的豆腐作坊里,年过六旬的路乱社一边泡黄豆,一边回忆道:“由于做豆腐太累人,1990年后,村里大多数人渐渐放弃了做豆腐的营生,外出打工挣钱。”

据路乱社回忆,20世纪90年代那会儿,村里的道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不好走,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村民卖豆腐时,要用布把豆腐包好,再用自行车带着走村串组。路上的颠簸和尘土的污染,往往使“老庙豆腐”的品相受损,销路不畅,价钱也大打折扣。

2012年以来,宁县在全县陆续实施通村道路建设,老庙村也有了平坦的硬化路。随后,三轮车、电动车等取代了自行车,打浆机让磨浆的石磨“下了岗”,村上通上了自来水,做豆腐、卖豆腐不再是苦累事。

“重操祖业做豆腐”成了大部分村民致富的选择。“现在,无论是走村串组卖豆腐,还是送客户的订单豆腐,50公里内的,骑电动车往返一趟不过两小时,黑油油的村组硬化路,让豆腐在运输中一点都不受损。”路乱社说。

笔者了解到,这几年,老庙村经营豆腐的72户人家,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号召,走“豆腐+畜禽+林果(瓜菜、草药、黄豆)”的脱贫致富路。一年下来,仅卖豆腐和卖肉猪的收入,每户最少不下3万元,最高的达10多万元。

“做豆腐的黄豆一靠自家地里种,二靠就近购买,做豆腐剩的豆渣用来喂猪,猪粪发酵后施林果、瓜菜、草药、苗木地,不只增加了收入,还大大减少了化肥开销。”路乱社说,如今,靠着“豆腐+”模式,村里人住上了小康安居屋,电动车、电冰箱等日用家电应有尽有,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据老庙村党支部书记马忠涛介绍,依托好政策,靠着村民诚信做人做事的品行,靠着村里党员致富明星的带领,豆腐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老庙豆腐”不仅畅销当地,还通过电商远销到兰州、银川、西安等地。

“老庙豆腐”的名气越来越响,围绕豆腐产业链,村里建起了1020亩生态苹果园、500亩生态黄甘桃园和310亩园林苗木园,今年在幼龄果园套种黄豆、瓜菜、草药650亩。

现全,老庙村全村肉牛、肉猪、肉羊、蛋鸡存栏7500头(只),外出务工和就近务工的有510人,全村的贫困发生率也由2015年的32.5%减至2017年末的5.6%,预计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目标。

新闻推荐

10家单位入选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甘肃基地工作站

本报兰州讯(记者宜秀萍)经专家评审、社会公示,近日,省科学技术协会确定甘肃省10家单位为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

宁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