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18个乡镇建成村史馆36个 传承文化 留住乡愁

陇东报 2018-07-06 01:05 大字

本报讯(通讯员石颢、马莉君)腌菜的古老陶罐、量粮的木斗、毛驴驮水的水鞍子……近日,笔者在宁县盘克镇宋庄村史馆看到,近百个老物件在展览台上整齐摆放,并一一标注来源。村史馆面积不大,却内容丰富,有生活、有风俗、有农耕文化等。这些老物件再现了宋庄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由农耕文明走向乡村振兴之路的历程。

宋庄村地处罗山府林场边缘,曾是个不通公路、不通自来水、不通电的深山村,改革开放前,村民的生活十分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宋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八成以上从事园林苗木培育、生态畜禽养殖和旅游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通过这个村史馆,我们就是要向后人讲述先辈发扬南梁革命精神建设家园的故事,见证现在的发展,也让奋斗不止的宋庄人在心中有一处永远的家。”宋庄村党支部书记畅德奎说。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的他,将这些年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个小小的村史馆,成为村民的精神归宿,这在宁县并不鲜见。太昌镇肖家村党支部书记田喜成对村里的甘肃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共邠宁支部红色文化村史馆情有独钟,每到周末假期,他都会作为志愿者,给前来游玩的孩子和游客们讲述王孝锡的革命故事,一起感念那段刻骨铭心的光辉岁月。“1927年9月间,在王孝锡(太昌镇人)等中共党员的秘密策划下,由他任支部书记,王彦圣、任鼎昌、王之经分别任组织、宣传、青年委员的甘肃省最早的农村中共党支部——中共彬宁支部在我们肖家村秘密诞生。”田喜成说。

宁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村史馆作为一种新颖直观的文化传播方式,更容易引起群众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可以很好地将村民的精神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团结奋斗的纽带。”

近年来,宁县成立了义渠历史文化研究院等传统文化研究院(会),积极推进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深度挖掘名人文化、先周文化、义渠文化、饮食文化等,将“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与留住乡愁相融合。目前,该县18个乡镇已建成36个村史馆。

新闻推荐

宁县各帮扶单位创新扶贫理念和方式

本报宁县讯(记者安志鹏)6月12日,帮扶宁县的省人防办、甘肃日报社、省民航机场集团、省邮政公司在宁县召开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宁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