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郭启元的“奇石梦”
文/图 本报记者 李馨怡
在宁县贺家川村的泾河边,常年聚集着一群捡石爱好者,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便是72岁的郭启元。2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郭启元加入了捡石爱好者这个群体。自此,他的爱石之心一发不可收拾,一捡就是20年。“耳边是村民的闲言碎语,肩上是生活的担子,可我还是希望找到一块可以代表泾河文化的石头。”回想在河边捡石头这20年,他感慨万千。
贺家川位于宁县最东部,20几公里外便是黄河支流泾河流域。这条河位于宁县和盛与陕西长武的交汇处,途经平凉华亭、陕西长武及西峰董志。狭长的延河流域便是郭启元走了20年的捡石路。在这里,他捡回了成千上万块大小不一的石头。
6月20日, 夏至之际,记者来到了位于宁县贺家川村的郭启元家。村道上户户农家都在晒麦子,空气里都是丰收的喜悦。在郭启元家门口郁郁葱葱的树下,静静地躺着这些年他捡回来的石头。
院子没有围墙,周围的树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门口的大缸里注满了水,水里泡的便是郭启元的“宝贝石头”。从门口到院前院后以及每一间房子,摆满了各类奇石。院后的石头边还靠着5辆被骑坏的自行车。“古有卞和献宝表忠心,我老汉不图别的,就想找到一块有关泾河文化的石头。”郭启元一边介绍,一边带记者参观了他几十年的捡石成果。
“听地质专家讲,几亿年前,泾河流经的今华亭煤矿一带,曾是火山口。所以,这里的石头经过岩浆及河流的冲刷而形态多样,吸引着众多前来‘寻宝\’的浙商。受到启发后,我也开始捡石头,想找到一块能代表泾河文化、宁县文化的石头。这是我有生之年的一桩心愿。”郭启元告诉记者。
说话间,他麻利地端来一个装满水的大盆,将从里屋抱出来的石头一块接一块小心翼翼地放进盆里,脸上是难以掩饰的自豪和欣喜。“石头要泡在水里养着。你看,这是鸡血石,这是人头骨化石、黄龙玉原料、玛瑙石、动物石、玉石、文字石……”泡在水里的石头质地通透、纹理清晰。郭启元打开手电用光源照射石头,对照中国奇石资料上的标本,一一介绍着石头的意义和他的捡石过程。
“这块石头我为它取名‘三寸金莲\’,这块石头叫‘老道拜月\’,还有这个文字石叫‘中国\’……”说起这些宝贝石头,72岁的郭启元笑得合不拢嘴。他说,“上次捡到一块翡翠原石,我儿子将其打磨成一块玉佩戴在身上,还有几块石头,去年在西峰卖了上万元哩!”
捡石头的过程并不容易,每一块石头从泾河来到郭启元家中,至少要两天时间。他先是踩点,然后对照资料图及石头形状、形态等评估石头的历史价值,并拍照发给庆阳奇石协会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进行交流探讨,再做好标记,最后骑自行车运回家,为石头做资料登记并命名。
“父亲在家时,一有空就会翻看相关书籍,研究各类奇石,每晚必看《一锤定音》《华山论剑》等电视访谈节目,了解各类最新资讯。捡石头时,父亲经常一大早就带着馒头、背着资料图去河道了,一去就是一整天,经常半夜才回家。20年来,家里的农活全都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 郭启元的儿子郭瑞峰告诉记者。
对于郭启元捡石头的事情,妻子郭丽萍已经从最初的排斥、无奈,转变为现在的支持。“一开始觉得他纯属无聊。后来,发现他是真的痴迷石头艺术,爱看书钻研,我才开始转变观念,支持老伴的爱好。至于他捡回来的石头是不是‘宝贝\’,这都不重要。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老伴的这个爱好坚持了整整20年,这种精神才是最难能可贵的。”郭丽萍说。
“古有楚人汴和向楚王献和氏璧,没有人相信,被当作欺君罔上而砍去双足,直至文王即位才证实了和氏璧价值的汴和,并没有说谎。我也想找到一块有价值的石头献给国家。”郭启元拿起手中一块文字石说,这石头上形似“八一中国”的四个字是天然形成的,我感觉它象征着祖国的繁荣强大,这是我想献给国家的礼物,也是我的“中国梦”。
新闻推荐
日前,宁县农机监理站在良平镇设置考场,对参加农机驾驶技能培训的贫困农民进行培训成果考核。据了解,今年以来,宁县结合“一户...
宁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