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战石油》向石油人致敬

甘肃工人报 2020-12-08 08:35 大字

何小龙

作为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战石油》是诗人高凯“历时50多天踏遍甘陕宁蒙两省两区,走完两万多公里路程,访谈了300多名石油人”,以诗性之笔,在长庆石油河的源头和流经之地“钻探”后,采掘出的“文学富矿”。这部作品,是对中国石油发展历史的追溯,对蕴藏许多“中国故事”的油田英雄们浸透汗水足迹的探寻。

诗人之笔,犹如另一种钻头,深钻到石油河的源头,深钻到石油河流经的岁月与历史,以及古诗词里的石油与石油文化。即便是长庆人挂在嘴边的“加油”“争气”这些口头禅,诗人也会以独特的视角与想象,剖析出更深的意蕴与内涵。比如“加油”,诗人在讲述了晚清一个叫张瑛的教书先生,为激励学子挑灯夜读而为其油灯加一勺油的故事后,又联想到自己读书时,父母为他的油灯添煤油的情形,继而引发出如下思考:“……煤油不但没有消失还更加无处不在,躲在电灯背后为人们贡献着能量。”这段文字暗喻了石油人躲在繁华背后为人类作贡献的精神品质。如此富有诗意的描述比比皆是。如采油九厂青年职工张望铭等人为了不迷路,把身上的红色工装,放在白雪皑皑的荒原当路标。诗人深情地写道:“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一串鲜红的工衣,弯弯曲曲地点缀着高原的雪野,而皑皑的白雪就是一笔巨大的留白,空灵无限,意境辽远。”“我打个比方,那些沙盘就像一个揉皱然后又摊开的桌布,而油田就星星点点地分散在那些沟壑纵横的褶皱里……祖祖辈辈的庆阳人,如蚂蚁一样人人身上背着一粒粮食,而后来的长庆人则也像蚂蚁一样,人人身上扛着一滴石油……”这些描述形象生动,为整部作品涂抹了浓厚的诗性色彩。

有人说,文学即人学。诗人开篇从“寻找长庆人”入笔,以采访相关人物为主线,在笔下复原出四代长庆石油人在物质条件匮乏、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艰难创业的雄阔画面。在创业初期,长庆油田一部分人是从玉门油田,用架子车运载物资设备“跑步到陇东”的。他们住着“干打垒”“地窝子”和圈牛羊的破窑洞,“三块石头支口锅,三顶帐篷搭个窝”。在这种背景下,第一代石油人的坚守、付出与奉献,都是悲壮的,可歌可泣的。“长庆铁脚”张栋在急行军时脚上磨出水泡,为了不影响行进速度,他用针将水泡挑破,又将一根马鬃穿进针眼,这样走路时,磨出的水就会从细眼流出,不再起泡了。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时至今日,石油工人仍要忍受难以想象的困苦。有一位女工,在工作中两次流产,当她怀第三胎时,为了避免再度流产,竟做了一个铁肚兜绑在肚皮上。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为了攻克一个个难题,经常废寝忘食。由于家属不在身边,生活无人照料,卧室简直乱得一塌糊涂……正如第一代石油人所说,“我为祖国献石油,献了青春献子孙”。为了使“磨刀石”精神得以传承永续,有许多老职工,甚至采取强硬手段,将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而欲远走高飞的子女留在油田,经过长庆石油人50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到2019年年底,长庆油田以连续7年5000万吨的油气年产总量超过大庆油田,一跃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领跑者。在采访中,诗人一次次为石油人的故事感动落泪,他感慨地说:“当物质与精神也像母鸡与鸡蛋一样分不清孰先孰后的时候,我当然选择精神在物质之前。因为我发现,长庆人都是精神喂养大的,长庆石油人就是石油精神的灵魂之所在。”(来源:甘肃日报)

新闻推荐

庆阳市扎实推进打击森林草原违法用火行为专项行动

本报讯(见习记者张瞳)日前,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庆阳市将推进打击森林草原违法用火行为专项行动与做好秋冬季森林防火灭...

庆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阳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