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巧手”成“能手” 西峰农村留守妇女“绣”出好日子

陇东报 2019-06-09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李晓峰 通讯员 耿洋洋

6月6日,伴随着“嗒嗒嗒嗒”的缝纫机声,绣娘林霞霞忙着赶制荷包、团扇、手提包等香包刺绣品。“我以前在家照顾老人孩子,闲时间很多,却没事干。去年逛香包节,遇到白淑芳老师后,跟着她学做香包,现在有了一门手艺。”林霞霞高兴地说。

家住西峰区董志镇寺里田村的林霞霞是村上的贫困户,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她总想找点事干补贴生计。后来,她通过积极参加“陇原巧手”技能培训,在香包刺绣能手白淑芳帮助下,学习编织、刺绣手艺,如今每个月有了1500元的收入。

在西峰,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妇女依靠民俗文化产业鼓起了“腰包”。

近年来,西峰区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多的实际,深入推进“陇原巧手”培训行动,采取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邀请国家级、省级艺术大师,综合运用面对面指导和手把手传授的教学方法,探索推动妇女就业创业工作模式,引进专业的就业创业培训团队,提升全区妇女的综合素质,整合社会优势资源,搭建就业创业供需平台,重点打造手工香包、编织品、刺绣等妇女家庭手工“精工坊”,推行“企业(协会)+基地+网店+妇女”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陇原巧手”作品线上线下共同交易的营销格局,变“输血式”扶贫为“订单式”就业扶贫,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妇女依靠文化产业,家庭收入越来越好。

香包刺绣能手白淑芳,是西峰区妇联“陇原巧手”技能培训的“常客”,每次去给农村妇女开班上课,她都会免费发放一些培训材料、工具,认真讲解香包、刺绣技巧,帮助妇女掌握一门手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同时,白淑芳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集生产、销售及研发为一体的香包、刺绣、皮影生产龙头企业,为乡村妇女搭建致富平台,30多名留守妇女在她的帮助下练就了一双“巧手”,成了家里致富增收的“能手”。

近五年来,西峰区通过不断壮大手工加工小微企业的规模和辐射面,共创办香包民俗文化产品营销公司42个,建立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生产基地12个,从业人员12000余人,年生产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600万件,产值达5000万元,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依靠民俗文化产业搭上了致富“快车”。

新闻推荐

赵丽珺一针一线里的香包情缘

文/图通讯员郭芳赵芳芳“这个小猪,这边有金线福字,那边有招财进宝,看起来就福气满满……”6月6日,在第十七届庆阳端午香包民...

庆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