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刚 唢呐声声情深深

陇东报 2019-06-02 01:00 大字

文/图 本报记者 闫慧 实习生 米静

缘起

1962年,马自刚出生在宁县焦村镇半个城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那时候,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对他来说,能吃上一顿饱饭就是最幸福的事。

尽管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这个家庭却有着丰富的“精神食粮”。马自刚的父亲马祥瑞算得上是村子里的“音乐才子”,吹拉弹唱无一不熟;而他的外公郭彦儒和舅爷张彦德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唢呐艺人,经常在婚丧嫁娶的活动上“顾事”。

闲暇时,一家人在院子里自娱自乐,舅爷吹着唢呐抑扬顿挫,父亲时而拉着自制的胡琴,时而吹奏笛箫,一时间,邻居们都来围观,齐声喝彩。马自刚坐在一旁仔细听着,用心看着,打心眼里喜欢这些原生态的演奏方式。

他对唢呐艺人的最初印象是“能吃顿好的”。每当东奔西跑靠吹唢呐挣钱的舅爷回到村子,他都能吃到舅爷带回来的白面馍馍和几片白肉。

在陇东地区,人们把娶媳嫁女、丧葬祭奠、过满月、贺寿、乔迁新居等民事活动统称为“过事”。按当地的风俗习惯,每逢“过事”要请唢呐班社来演奏助兴。

唢呐班社在民间俗称吹鼓手班子,唢呐艺人俗称“吹手”或是“响手”。唢呐艺人不管挣钱多少,都能在“顾事”的时候吃上一顿好饭,事后主家还会以白面蒸馍和猪肉方子为谢礼。

在外公和舅爷的影响下,马自刚渐渐地拿起唢呐,耐心地琢磨起来。他勤奋苦练,加之悟性极好,一点即通,很快就掌握了吹奏的基本技巧。空闲时,他跟着舅爷的唢呐班社去“顾事”,悄悄记下了不少唢呐曲牌。

因为爱好音乐,又会拉二胡、吹唢呐,中学时期的马自刚成为学校里的宣传骨干。他跟着不同的音乐老师学习乐理知识,又接触到竹笛、小提琴、手风琴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与技巧,这让他在音乐的道路上开始崭露头角。

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挣钱贴补家用,高中毕业之后的马自刚正式拜舅爷为师入了唢呐行当。他跟随师父认真学习循环换气技巧、熟悉指法,同时按师父的口传谱进行吹奏训练。

没几年工夫,马自刚的唢呐演奏就在本地小有名气,他与几个同行合伙搭台组建了自己的唢呐班社,在宁县奔波闯荡。

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很少有人家能请得起全班子,一般人家只请一两名吹手“过事”。

有这样一首歌谣流传至今,“铜头头、木杆杆,八个指头压眼眼,吹得腮帮像青蛙,熏得眼睛红巴巴。抬起来呜哩哇,压下去呜哩嚓,走在人前头,吃在人后头”。这正是那个年代唢呐艺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执着

吹唢呐既要有较高的音乐悟性,又要有能吃苦的精神。庆阳唢呐在民间流传了400多年,有着非常传统的曲牌音乐体系和独特的演奏技艺,这正是它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一次,马自刚带着班社到焦村镇西沟村“顾事”,正好遇上从事庆阳唢呐研究的代表人物、著名的专业唢呐演奏家梁平正。梁平正的演奏技艺精湛,而且对庆阳唢呐有着深入的研究,马自刚敬佩之余,决定拜他为师。

“既然入了这个行当,那就要学专学精,学出个样子来。”入行之后,马自刚深切感受到,唢呐这门传统艺术要走下去是多么不容易。

正所谓“能进学堂的不吹唢呐”,旧时的唢呐艺人普遍素质不高,社会地位很低。老辈艺人带徒全靠“口传心授”,散落在民间的曲牌没有成形的文字资料,不同流派的唢呐各不相同,合奏时“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马自刚希望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提高唢呐艺人的社会地位,让这门民间艺术得到大众的认可,既能展示出艺人的音乐才能,又能体现艺人的品德修养。

1981年,为了潜心跟随梁平正学艺,不到20岁的马自刚从宁县来到西峰,租住在南门秦霸岭村的一处窑洞院落中。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系统学习了指、气、舌、唇在唢呐演奏中的运用,每天数小时的刻苦训练,让他的演奏技艺得到很大提升。

当时,庆阳传统唢呐多为艺人自制,制作工艺粗糙,选材不讲究,音域狭窄,音调不一。既吹奏不便,费力费气,又影响了演奏效果。

1983年,在梁平正老师的指导下,马自刚和李海成从河北定州购回了标准音程bB调唢呐杆,在庆阳唢呐艺人中广泛推广使用。形制规范的唢呐在演奏时省气、省力,同时又扩展了唢呐的音域。

马自刚说,这一次对唢呐杆的更新换代,彻底改变了过去“隔山不同音、隔溪不同调”的状况。来自各县区的唢呐艺人可以相互组合,随意搭班,促使唢呐曲牌实现融合统一,也为后来能组织大型唢呐演出活动奠定基础。

1985年,马自刚在西峰组建了新的唢呐班社。“顾事”之余,他开始拜访了众多民间艺人,学习唢呐传统曲牌。掌握传统曲牌的老艺人大多“秘而不传”,更没有现成的曲谱资料。

一开始,他只能在远处用心默记,后来便随身备有笔纸,听老艺人演奏时迅速用简谱或五线谱记录下来。也有人在他三番五次地登门拜访之后,看着“这娃肯学得很”而倾囊相授。

1988年10月,马自刚配合梁平正完成庆阳民间文艺的普查采录,并编辑出版了《庆阳地区民间器乐曲集成》,用音乐文字代替了数百年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

匠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马自刚在自己的班社加进了小号、长号、萨克斯管等西洋管乐,排练了一些时尚的演奏曲目,演出内容也更加多元化。

从此,庆阳唢呐班社改变了唢呐加锣鼓的单一演奏模式,由一个鼓吹班社逐渐演变成一个综艺性较强的文艺演出团队。古老的乐种融入了现代音乐文化的元素,让大众更乐于接受。

1989年,庆阳唢呐首次登上舞台,参加了原庆阳地区举办的三民大奖赛,由马自刚和李海成吹奏唢呐、闫景贤京镲、马士科司鼓,演奏的曲目为庆阳唢呐传统曲牌《秋季生》。

从那时起,庆阳唢呐一步一步从小舞台登上了大舞台,而马自刚带着他的唢呐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庆阳唢呐走出甘肃,走向全国,跨出了国门。

在艺术的不断交融与相互借鉴之中,马自刚对庆阳唢呐的独特性有了新的认识,而他的演奏也更加游刃有余。他对全国各地唢呐演奏所使用的哨片做了系统研究,根据乐曲的不同风格而采用不同的哨片,使气息转化成声音达到最佳。

“庆阳唢呐艺术可以说是传承、保护最为完整的民俗文化艺术之一,它既保留了明清时代的曲牌,又有纯朴的演奏风格。许多曲牌在其他地方已经失传,却在庆阳民间还保留着。”马自刚说。

庆阳唢呐曲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经普查采录的有1200余首,筛选入编《庆阳地区民间器乐曲集成》的有496首,代表曲目有《地里兔》《雁落沙滩》《粉红莲》《状元游街》《秋季生》等。一名优秀的唢呐艺人大都可以演奏近百首曲牌,并且具备娴熟高超的演奏技巧。

2006年,庆阳唢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业内专家对庆阳唢呐的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庆阳唢呐被称为是 “中国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2012年12月20日,马自刚被批准为庆阳唢呐艺术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而他也从一位民间唢呐艺人转变为庆阳唢呐的传承人。

他对庆阳唢呐传承和发展有了深入的思考,对唢呐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断创新,推动庆阳唢呐走向更宽广的舞台。

这些年,他拿出多年积蓄,自费录制了30多名唢呐老艺人的演奏音像资料。搜集古旧乐器,整理濒临失传的曲谱。编写教材《庆阳唢呐艺术浅释》《庆阳唢呐演奏曲目选粹》,录制教学视频《庆阳唢呐十二讲》,为庆阳唢呐教学提供系统教材及音像资料。开设庆阳唢呐艺术传习所之后,每年招收新学员,学习庆阳唢呐基本技法和传统曲牌的演奏,至今已有学员上百人。而他的几位徒弟均已成为乐队班主,带班活跃于民俗活动演出中。

2011年,由马自刚组织发起,在庆阳市文联、西峰区文化馆的支持下成立了陇东民间音乐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庆阳唢呐艺术专业委员会,旨在提高唢呐艺人的演奏技术,提升庆阳唢呐艺术的知名度,促进庆阳唢呐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日前,第二届“陇东工匠”评选结果揭晓,马自刚成为唯一一名上榜的民间艺人。

后记

为了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庆阳唢呐艺术,目前马自刚正在积极与河北、北京唢呐制作大师共同研制能展示庆阳传统唢呐风味、强调宫音和筒音的特制唢呐。

他梦想着能在庆阳举办一届全国性的赛事或者展演,让庆阳唢呐艺人能够放眼世界,深入了解全国的唢呐艺术,广泛传播庆阳唢呐的独特韵味,使庆阳唢呐传统曲牌韵律得到更好的继承弘扬。

他还计划找一位国家级作曲艺术大师与其合作,将庆阳唢呐创编一部《唢呐人生》的交响音画音乐剧,登上国家乃至世界音乐殿堂,将庆阳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世界共享。

他说,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吹天吹地吹生老,乐人乐仙乐逍遥”,在采访结束时,马自刚这样形容自己的艺术人生。

新闻推荐

庆阳市水保局举办水土保持 监测技术培训班

本报讯(通讯员白云逸)近日,市水保局举办了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观测技术和成果整编培训班,全市30多位水土保持监测相关人员参...

庆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阳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