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气候变化 建设生态文明 写在2019年“世界气象日”之际

陇东报 2019-03-23 01:00 大字

庆阳市气象局局长 王琎

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都要选定一个主题进行宣传,以提高世界各地公众对自己密切相关的气象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每一个主题都集中反映了人类关注的与气象有关的问题。主题的选择主要围绕气象工作内容、重大科学问题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2019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太阳、地球和天气”。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最基本的能量源,对人类至关重要,地球上大气和水分的循环、四季的交替、冷暖的变化,都是太阳作用的结果。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导致地球上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天气现象和气候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地球地理地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地理地形的不同分布形成了各地多样性的气候类型,人类活动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天气、气候及生态系统

天气是指某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许多天气系统的组合,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构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总是处在不断新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其相对应的天气现象分布,极端天气容易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稳定性。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某地气候较长时期的偏离平均值也容易造成气象灾害。

气候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与之关联的物理环境组成的复合体。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二、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逐渐显现

气候变化已经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体现在水资源、生态系统、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对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经济安全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均构成现实性威胁。

观测事实表明,近百年全球及我国气候都呈现出显著变暖的趋势。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5℃,1951-2010年全球地表升温速率达到每10年0.12℃,几乎是1880年以来的两倍。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平均值高出0.76℃,为185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我国气候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近60年来,我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1.38℃,升温速率超过每10年0.2℃,几乎为全球的两倍。据西峰国家基本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西峰区气温上升的趋势也非常明显,30年平均气温由1951年-1980年8.4℃升至1981-2010年的9.3℃,2011-2018年平均气温更是达到了10.3℃,其中最暖年份出现在2006年、2016年,达10.7℃。

三、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

未来气候变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排放量越大,变暖程度就越高。因此,高度重视气候安全,科学认识气候,主动适应气候,合理利用气候,努力保护气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

一要把握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规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环境、人居安全环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合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能源,充分利用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加快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发展,加强建筑节能示范,倡导全面节约意识、气候意识,营造保护爱护全球气候的良好风气。

二要化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气候风险,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认真落实《庆阳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和义务,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修订城市规划设计标准,提高气象灾害易发区、脆弱区和高影响行业的防御标准,减少城市气候脆弱性。提高易发频发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服务能力,加强预警发布和信息传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突发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严格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论证制度。

三要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加强水利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确保城市淡水资源安全。加强交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确保城市交通安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安全。加强气候变化对各类疾病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和适应措施研究,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和适应措施研究。

四要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和舆论引导,着力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意识。发动社会力量,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全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防灾减灾的科学认识;把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防灾减灾科学知识、自救互救技能作为中小学校的必要课程,使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防灾减灾培训和演练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推进气象科普进社区活动,提升脆弱群体应对极端灾害能力。

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坚持顺应自然,保护与恢复并重,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使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闻推荐

庆阳市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201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

本报讯(通讯员高雪)近期,省发改委下达了庆阳市2019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投资计划1770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541万元、...

庆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