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那点事

陇东报 2018-12-31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范亮

打开庆阳人的记忆,家具变化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改革开放40年间,从手工制作,到商城选购,再到设计定制,家家户户的“装备”日新月异,家具风格和购买方式的更新换代,标志着人们生活质量巨大提升。

80年代:木匠是个“香饽饽”

1988年,安云奎终于“出师”,成为一位能独当一面的木匠。在那个年代,有好手艺的木匠,是个“香饽饽”。木匠师傅带着角尺、刨子、凿子等工具走家串户,上门服务。

安云奎回忆,过去在农村,一个条几,一张大方桌,桌子两边放上几把小椅子,几条长凳子,再加上自家吃饭用的小方桌,算是老一辈人客厅的标准配备了。那个时候,没有卖家具的商店或者商场,家具都是自己请木匠做。

“请我们去做工的家庭,对家具要求都比较简单,无非是写字台、大衣柜、高低柜,风格以捷克式家具为主,也有不少人定做烫花家具。家家户户的成套家具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安云奎说,“1990年,又开始流行拆卸方便、造型多变的组合家具。刚入行的那10年,是木匠最吃香的时候。”

00年代:家具城生意火热

2000年前后的5年中,万国家具城、九龙家具城、华荣家具城陆续在西峰开业。逐渐富起来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活品质,追求舒适。家里的板凳变成了柔软的沙发,玻璃茶几、壁橱、酒柜等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时尚。这时期的家具城成为购买家具的主要渠道,曾经十分吃香的木匠多数也转行做了装修工人。

在偌大的家具卖场中,流水线上生产的中式、田园、欧式家具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大家的钱包鼓了起来,我们这些家具商的生意火热,几乎天天都能卖出去几套。”九龙家具城商人刘娟娟说。

刘娟娟回忆,家具样式越发丰富,也使人们的消费意识提高,货比三家、反复挑选,一些精明的消费者还会组团前往南方的厂家定购家具。

10年代:“定制”成热词

2010年后,互联网销售的成熟,让“去哪儿买”不再是消费者的困扰,消费逐渐趋于理性,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成为消费者的关注焦点。“轻装修重装饰”“保留充足的收纳空间”等观念,更让家具不再只是沙发、桌椅、壁橱、衣柜,而是融合进了“家居”概念。于是,低门槛、平民化的设计服务——“定制”,进入消费者视野,成为行业热词。

在西峰城区某定制品牌体验门店,记者看到,设计师在电脑上通过专业软件就实现了3D建模,几十分钟就能设计完毕,几个小时就能提供一套房子三、四种风格的全屋3D设计方案。

该定制品牌客户经理余雅妮介绍,家居产品作为耐消品,价格不菲,没有实地体验和考察难以使消费者下定购买的决心。从全屋装饰风格到家具布置,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设计师们充分利用全屋的每一寸空间,同时通过样板间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免费设计、免费配送,这种人性化的定制服务已经被更多人所接受。

新闻推荐

庆阳市舞蹈家协会第二次 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陈思)12月25日,庆阳市舞蹈家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听取了市舞协主席所作的《庆阳市舞蹈家协会工作报...

庆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