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邮路”情 从“马路青春”到“指尖下单”
本报实习生 路世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信是人们沟通的主要方式,一叠信纸、一张邮票,邮寄的是书信更是情感。绿色邮筒、绿色永久牌自行车、绿色制服、绿色背包,这是那个年代邮政行业的标志。对已是花甲之年的梁树锦来说,他的从业经历见证了庆阳市邮政寄递事业的风雨兼程。
“1971年,我进入庆阳县邮政局工作,职务是乡邮员。”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庆阳分公司退休干部梁树锦说,庆阳县城到南庄公社邮路长71公里,最为艰苦。“我经常把自行车存放在南庄公社安家塬的一个农户家,每天凌晨6点,把邮件、邮品背着步行1个小时上山,就这样在邮路上往返了整整两年。”梁树锦还清楚地记得,那条邮路夏天扬土,冬天和泥,南庄公社党委书记郑四聪一遇雪天就带领干部、社员扫雪,这才让他冬天邮递时不再踏泥而行。
“那时主要邮递‘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和《红旗杂志》,私人信件极少,电报比较多。”梁树锦说,1976年他从乡邮员转岗成邮政营业员,主要负责邮件分拣、分发及机要员工作,“邮寄包裹有严格的规定,海鲜、容易腐烂变质的物品一律不收,并且邮袋也有严格规格,4号长90厘米、宽60厘米的邮袋是标准邮袋,超过此标准,也不在邮递范围内。”梁树锦说。
1983年12月,梁树锦调入庆阳地区邮电局。“邮电局只有邮政科一个科室,1张桌子、1个邮戳、1杆秤、1个算盘,传统的函、包、汇、发业务就在这里完成。”梁树锦说。
1986年至1998年,是庆阳邮政发展较好时期,传统的函、包、汇、发业务发展良好。“西峰至各县(除镇原外)的委办邮路改为自办汽车邮路,车次先后由二日二台车增至四日四台车,党报党刊由1988年乡镇级三日见报提速到二日见报。”梁树锦说。
1998年底,邮电分营,中国邮政总收入只有287亿元,亏损达179亿元。时任庆阳地区邮政局副局长的梁树锦,亲眼目睹了庆阳邮政事业的困局。当时流行一句“不管芯片还是土豆片,只要能盈利,都可以寄递”,经过调整经营思路等,到2007年政企分开,庆阳邮政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其中,邮政物流业务始办于2000年。梁树锦告诉记者,“邮政服务‘三农’配送农资产品主要有小化肥、农药、接种剂,生资产品包括洗衣粉、肥皂、牙膏、洗洁净、酒水等。”
2014年2月28日,庆阳市邮政局更名为甘肃省邮政公司庆阳市分公司。2015年5月1日,甘肃省邮政公司庆阳市分公司更名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庆阳市分公司。“过去,邮政提供什么,客户就用什么;现在,客户需要什么,邮政就提供什么。”梁树锦说,属于自己的那段“马路青春”,已经被指尖下单、高速物流、空邮等更便捷的方式所取代。
据了解,庆阳市现有8个邮政公司分公司和156个邮政支局,其中农村局所134个、电子化支局所90个、金融网点44个。全市邮路总长度4489公里,邮路66条。“未来,庆阳邮政公司将顺应快递物流行业专业化、资本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全网优势,实现全市寄递资源利用最大化。”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庆阳市分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彦臻)12月25日下午,市政协主席李银主持召开市政协四届二十三次主席会议,听取和讨论通过了提交市政协四届九次常...
庆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