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建设 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陇东报 2018-07-25 01:03 大字

文/图 本报记者 闫慧 路娜 实习生 米静

2016年,庆阳市成功入围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市,市区建设期为3年,试点区范围北至东西大街,西至南梁大道,南至经五路,东至北京大道、仁杰路,面积约29.6平方公里。

海绵城市建设启动实施两年来,按照国家“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结合庆阳市湿陷性黄土地质特征,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提出“蓄用为主、滞净为辅、适度渗透、有序排放”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策略,结合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固沟保塬等项目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地块改造 提升居住品质

如今,西峰区汇景家园的雨水花园已经成为小区里一道养眼的风景,也是居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花园内植草茂盛,坡度高低错落、层次丰富,花园四周的最低点设有溢流式雨水井,并在四周铺设卵石,用于收集雨水花园的超标雨水;花园四周的车行道和人行道一侧设有开口式路缘石,路面雨水经开口路缘石进入到雨水花园中。

“这片地块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对小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市海绵办工程建设科工作人员赵盼盼告诉记者,花园的雨水通过植草沟排到雨水井,再通过小区管网排到蓄水池,然后通过净化装置净化,最后回收利用,再用以浇灌和冲洗路面。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本身具有的调蓄容积对周边汇入绿地的雨水进行调蓄,绿地和雨水花园还具有一定净化雨水的作用,这样既可以起到调蓄作用,同时具有净化作用,能够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总量和雨水径流污染率。

据了解,庆阳市目前实施和谐广场、人防广场、科教新村、金鹏家园等海绵地块项目32项;实施市检察院、市疾控中心、西峰区公安局、区热力公司等海绵单位10项。地块(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是庆阳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城市建设转型和居民生活环境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建设模式,旨在将地块(小区)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实现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雨水“缓释”回用的目的。地块(小区)海绵化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绿化改造,将绿地进行海绵化升级改造,提高土壤涵养水分,同时还能调节微气候,降低热岛效应,提升校园景观效果,提升绿化植物多样性;道路修复改造,修复现状破损混凝土道路,并将道路进行透水铺装改造,提高路面透水性,对水资源进行涵养,人行道透水铺装改造可提升行人舒适度,达到小雨不湿鞋的效果;雨水管网改造,实现“雨污分流”,避免管道堵塞,降低管道清淤频率,减少管网维护费用等。

综合治理 解决内涝困扰

进入汛期以来,持续强降雨多次造成老城区道路被淹、积水严重、车辆被困等问题。造成内涝的主要原因是老城区地势起伏,局部低洼,比如古象东路、箭道巷、小什字,还有部分路段地面坡度大、汇水时间短;路面硬化率高,径流系数大;管网建设标准偏低,收水设施不足;排水系统布局不合理。内涝治理不仅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障抗灾能力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解决片区水安全问题、提升防洪排涝标准的重要途径。

记者了解到,老城区内涝治理项目是庆阳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经实地踏勘、走访及现场分析,现状实际存内涝点15个,其中6个为市政排水主通道内涝积水区,主要通过市政雨水排放主通道系统工程解决;9个为地块、支路内涝积水点,主要在市政排水主通道通畅的基础上,由地块、支路局部排涝工程解决。

2018年,庆阳市实施兰州西路、解放西路、西大街等内涝治理项目7项,完成投资10.9亿元。内涝治理是削减城区面源污染、合流污染、溢流污染重要的中间控制环节,通过内涝治理项目的全面完成,将实现区域内2年一遇小雨不积水,30年一遇大雨不内涝的建设目标。

正宁东路是庆阳市新建海绵道路示范工程,西起陇东大道,东至北京大道,道路全长591.44米,路幅宽度24米。记者在正宁东路看到,人行带、绿化带、中间行车带等功能分区明确,路面标识清晰,道路两侧的景观植物已全部栽种完成,人行带和绿化带内建有多处海绵设施。这条路还设计了一处海绵设施样板展示“窗口”,打开防护盖,可以看到一截黑色的管线,即雨水收集系统。

据市海绵办工程建设科工作人员贾学仕介绍,正宁东路的海绵设施包括下沉式绿地、雨水收集系统、溢流井、蓄水池等,人行道的雨水通过渗水砖、透水混凝土进行下渗,利用网管排到绿化带,最后通过收集管把雨水收集到蓄水池,作为绿化用水、消防用水、城市洒水等循环使用。

持续发力 完善城市功能

2014年10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明确“海绵城市”的概念,即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启动实施两年来,庆阳市先后建成东湖、北湖、南湖等雨洪集蓄生态保塬工程;建成周祖广场、和谐广场等下沉式绿地广场;建成火巷沟、红杏山庄等防洪排涝项目,在东湖、南湖、北湖等片区初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同时,完善本土海绵建设标准、技术规范,《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已列入专家技术团队的专项研究课题,正在进行深入研究。

2018年是庆阳市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攻坚决战年”,全市紧盯全面完成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任务“一个目标”,紧扣城市总体规划、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个规划”,坚持打造样板、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方便市民“四个原则”,突出四个项目包和一个能力包建设、树理念、抓项目、强监督、赶进度“五个重点”,力争把庆阳打造成为高原湖城、高原林城、高原海绵城,为西部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据悉,今年年内新开工实施海绵项目207项,基本完成170项,完成投资25亿元以上, 重点抓好岐黄大道等21条道路海绵化改造,和谐广场等34个公共地块海绵化改造和张铁沟沟道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措施的全面落实,确保市区90%的径流量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市区道路平整、广场靓丽、湖泊清澈、绿带成荫,打造天蓝、地绿、水碧、城美的生态宜居城市。

新闻推荐

全市动物检疫技术骨干培训班在峰举行

本报讯(通讯员石富刚)近日,全市动物检疫技术骨干暨跨省调运动物移动监管培训班在西峰举办,各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检疫技术...

庆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