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小学校园小记者探访南佐遗址收获多
■文/图陇东报/掌中庆阳实习生王华记者丁艳
在西峰区后官寨乡的南佐行政村,有一处敞亮的地坑院落,院落里有七八孔古朴的窑洞,宽敞的院子里摆满了各种憨态可掬的石狮子和石碾子制成的桌椅,窑洞上方的墙壁断面上依稀可见破碎的陶片和骨头……这里就是代表仰韶文化的南佐遗址的腹地。5月20日一大早,近70名团结小学学生来到这里,开展了主题为“探访南佐遗址,与呆萌石狮亲密接触”的研学实践活动。
这里的守护者、甘肃省收藏协会庆阳市收藏分会副会长徐磊老师和杜小平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孩子们。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到这种充斥着原始部落气息的地方,大家伙都睁着一双双好奇的大眼睛,四处捕捉着所见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然后向徐磊老师发问。
被称作“九女绾花台”的九座墩台、仰韶时期房址遗址、原始部落时期居民们种植的已经炭化的稻米以及他们储存粮食的地窖、各种石陶器具和骨头化石……这些东西无一不吸引着孩子们,就连在场的老师和家长也都一副好奇的模样。进入南佐历史文化展厅,大家的目光立即被展厅里形态各异的石陶器具和骨头化石所吸引,孩子们仿佛推开了探秘仰韶文化的历史之门,每到一处都仔细地用笔记下来。而院落里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石狮子更是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在任务书上把自己感兴趣的一一画下来。
参观结束后,就到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手工制作了,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选择了陶艺、超轻黏土、编筐等手工项目。
负责陶艺的老师是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雕塑系的魏一行老师,他边指导孩子捏陶土,边向孩子们介绍陶艺的起源及发展历史。孩子们围坐在制作桌前,仔细听着老师讲解的每一步,切陶土、搓条、做底、拼接、装饰,自由发挥,有的捏出了茶壶,有的捏出了花瓶,有的捏出了熊猫……在土和水融合的艺术世界里,尽情发挥想象力,感受陶艺魅力。
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总会看见一个老爷爷,坐在村头静静的编筐。仿佛世界上除了眼前的筐再无其他。这不,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这门乡村传统的老手艺,我们专门请来了村里的编筐老人为孩子们做导师,孩子们看着自己手中的一根根藤条慢慢变成一个小箩筐,脸上不由地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要想制作一个狮子,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头身比例,以头为一个比例尺,头和身体的比例是几,就是几头身。”在超轻黏土制作组,来自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的大学生王静一边讲一边给孩子们示范着。只见她的手指飞快地在黏土上飞舞,先搓、揉、掀、捏,再用小牙签灵巧地点、刻、划,塑成头、身、腿、尾巴,配上装饰,顷刻间,一头呆萌的小狮子便脱手而成。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感觉大为惊奇,又是欢呼又是鼓掌。在老师耐心的指导下,孩子们手里也变幻出一只只姿态各异的小狮子。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经过五个多小时南佐之行,孩子们开了眼界长了知识,随行的家长说:“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经常开展,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生活中的知识更丰富。”
新闻推荐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闫慧本报讯记者日前获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近年来,市住房和城乡...
庆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