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地的“红梢林” 李乐轩

延安日报 2021-09-01 09:04 大字

在西北局革命纪念馆的第二展厅,有这样一组场景复原,三个候选人坐在桌子前,上面放着几个缺口的碗,旁边站着监票人,桌子的后面是选民。桌子上的碗从外形上看,只是个普通的碗,但它却见证了一段珍贵的红色记忆。

事情还得从84年前的一次会议说起。那是1934年的初冬,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决定筹建苏维埃政府,民主选举产生领导人。可是,到底该怎么选举呢?要知道,那时根据地老百姓们的整体文化水平还是很落后的,而且黄土高原之上,沟沟壑壑的,交通也很不方便。于是,有些同志就提出来:这种情况,搞什么选举?要什么民主?可刘志丹并不这么想,他认为人民的政府一定要人民群众自己来选,坚持从基层投票选举,为此,他们想到了一个很特别的方法。

11月4日,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举行选举。那天100多位代表参加了选举,他们或结满老茧、或指缝留泥的手里没有选票,但每个人都握着一颗黑豆。这一颗颗黑豆,代表着他们的一个个心声,一份份希望。在大会主持人的组织下,100多位代表按顺序走上了主席台,把手里的黑豆郑重地投进了碗里。我想,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情一定是紧张的,或许还有着更多的激动,因此,从那刻起,他们知道了,小小的黑豆还有另一种生命的力量,只是这种力量长出来的不是庄稼,而是一个属于人民自己的政府。

在这次会议上,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那年他只有21岁,老百姓们亲切地叫他“娃娃主席”。而他,也深深地知道,这碗里装着的黑豆是人民群众满满的信任,而自己所能给予这份信任最好的回馈,就是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去工作。在担任主席期间,他主持发行边币、组织集市、创建学校,这桩桩件件的事情,都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怎能不叫老百姓们欢喜。后来,毛主席更是称赞习仲勋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习仲勋这种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的工作作风,一直影响着他此后的革命事业。后来,在担任环县县委书记期间,他不搞特殊化,始终坚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一起吃糜子面的窝头,一起住简陋的窑洞,而这份真心和付出换来的是老百姓的追随和拥护,甚至在受到敌人威胁的情况下,群众自觉地守在习仲勋住的窑洞门口,为他站岗放哨。这种一心为民,面向群众的工作路线正是南梁精神的根基,更是成为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

习仲勋和陕甘边区的共产党员们像极了我们黄土高原上的梢林,匍匐大地,挺得住狂风,扛得过干旱,即使环境再严酷,也总能给大地一片勃勃生机。因为他们总是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人民群众当中,让党旗的红色,让热血的红色,尽染山峦沟壑,让这秋日的梢林更红,更美!(讲述者为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小讲解员)

新闻推荐

书香传递爱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徐俊勇“非常感谢捐赠图书,助力学校‘午间读书’活动深入开展。”近日,共青团嘉峪关市委和嘉峪关市...

环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