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八珠塬

甘肃经济日报 2020-11-14 01:00 大字

□杜清湘

金秋九月,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甘肃省分会10多位作家,满怀火热的创作激情,一路往东,向着美丽乡村——环县八珠塬进发。

车子在山路弯弯的柏油路上奔跑,把一座座大山、一条条沟壑、一个个崾岘丢到脑后。刚刚下过小雨,公路两旁山坡上覆盖着赏心悦目的绿色。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像被绿油涂上了彩,连雨点落上去也被染绿了。

不到一个时辰,环县最宽展的塬——八珠塬展现在眼前。

透过车窗观景,一座座院落,一个个民居,一缕缕青烟,嵌在山弯,立在山脊,倚在田边……成片的糜子、荞麦、谷子、玉米、黄豆,有的已收割,沉甸甸的捆子堆成密密麻麻的小垛;有的正在收割,田拢里穿梭着村民忙碌的身影,好一派丰收的景象。

下车后,随着讲解员小张的脚步,我们首先参观了“明珠广场”,感悟了八珠美丽小城镇的风采。接着登上了“八珠花海”观景台。放眼望去一朵朵、一簇簇、一团团、一片片……红的如火,黄的似金,紫的像霞,白的如雪……把秋天染得五彩斑斓,又把作者的眼睛勾画成了一条线。

漫步在花丛中,万寿菊、大丽花、小丽花、薰衣草、月季、翠菊……还有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放,清秀雅洁,妩媚可爱,美得摄人心魄。

万寿菊开得正艳,金黄灿灿的花瓣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每一朵都显得那么鲜艳夺目。蝴蝶醉了,在花蕊中摇摇晃晃。蜜蜂醉了,在花瓣上一动不动。我也醉了,将耳朵贴近花朵儿,聆听花儿喃喃私语,她瞬间融化了我心中的小河,把秋风吹进了我的心灵深处。

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一对情侣走了过来,女士走走停停,不时变换张扬的姿势和摆法,让男士为她抓拍。一对老夫妇拉着小狗,一边漫步一边说笑。几位少妇领着孩童,孩童头上戴着花蔓编织的圈儿,圈上插着花儿,手里也舞动着花儿,宛如花仙子下凡。

“乡村乐园”聚集了好多游客。这边,海盗船舱里,一群孩子嬉嬉闹闹,往来穿梭。那边,网红桥上,几十位游客随着动感音乐左摇右晃,男人的欢笑、女人的尖叫不时响彻云霄。滚滚筒、摇摇乐、旋转吊篮……都挤满了大人和孩子。“美呆了!”“太好玩了!”的赞叹声不绝于耳。

跟着游人缓缓前行,不觉与光头强撞了个满怀。抬眼看,光头强咧着嘴傻笑,熊大、熊二在不远处招手致意。带着浓浓兴致,走进了光头强的木屋,一张陈旧的桌子上摆放着黑白电视机、洋瓷杯、烟斗、电灯,墙面上挂着工作服、安全帽,地上堆放着工具箱、锯子、斧头等,熟悉的物件让我瞬间回到了动画片《熊出没》的场景里,我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

八珠传说更为离奇。讲解员小张说,很久以前,八珠塬口子淌有个地峡,夜间闪烁着奇异光彩。一喇嘛路过得知这一信息,偷偷跑到地峡处观看,果然有绿光闪烁,便挖了个洞钻了进去,结果什么也没找到。他正在纳闷,忽而望见不远处一农舍鸡架上闪烁着同样的光芒,跑去一看,原来是一根像个钥匙的木棒。他非常高兴,取走木棒,再次来到地峡。他左瞧瞧,右看看,终于在地峡一角找到了像钥匙的痕迹,遂将木棒依样放了进去。霎时,天空乌云翻滚,雷鸣电闪,大雨倾盆,地峡也裂开了一道缝隙。他依着缝隙钻了进去,但见八颗宝珠光芒四射,好不漂亮。他欣喜若狂,正欲盗走,忽而地缝合了。原来鸡舍主人晚归路过地峡,不经意看到自家鸡架上的木棒,就顺手取走了。喇嘛就这样白白搭上了性命……

随着小张的脚步,我们在草丛中看到了复制的地峡,在一亭子里看到了仿制如钥匙般的木棒,联想到喇嘛盗宝的故事,莫名的神秘感油然而生。噢,八珠的名字原是这样得来的。

八珠塬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土地。走进刘志丹、彭德怀、习仲勋等领导住过的土窑洞,看到他们曾经用过的物件,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先辈们厚重的革命气息,感受到了当年如火如荼峥嵘岁月的艰难情景。

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珍贵的革命文物和照片,听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动人故事,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接受了一次红色精神的洗礼。遂向纪念馆负责人颁发了“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甘肃省分会创作基地”牌匾,将利用这个平台,弘扬红色文化,创作优秀作品,传承红色基因。

在红色革命家庭院子里,我们遇到了“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庆阳籍英雄模范人物”李凤存的孙子和孙媳,他们虽已年过八十,但身体依然硬朗,让我们感到格外亲切。

“吃货街”建筑古色古香,招牌别具一格。在一家饭馆,我们品尝了地道的“八珠黄酒”,享用了传统筵席“十大碗”和地方风味小吃,舌尖上的快乐凝成了永恒。

新闻推荐

乡村展开一轴画 庆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扫描

通讯员栗仕超西峰区:“一乡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大小规模并举、高低档次同步”和“一乡一品、一村一景”的工作思路,立足...

环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