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退绿洲现穷山变金山 环县环江河流域生态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 李馨怡吴树权吕赟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曾因沙漠化严重,风沙大雨水少农作物收成极低,是庆阳市出了名的干旱贫瘠之地。今年秋季,本报“马莲河纪行”采访组在环县环江河流域采访,沿河生态环境变化令人感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环县开始下大力气进行生态建设,通过退耕还林、梯田建设和综合治理,一片片黄山绿了,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群众生活水平逐年上台阶。
梯田缠山现生机
马莲河流域环江段在环县境内有东西川两大源头,西川河发源于甜水镇的邱滩村,东川河起源于陕甘宁三省交界的麻黄山,经秦团庄乡后流经耿湾,最后在洪德镇跟西川河汇合而成环江河,一路沿川东流。
深秋时节,记者一路沿河行走,沿川两山梯田层叠,绿意葱郁,遥遥望去,错落有致,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
昔日黄沙漫天的甜水镇,如今却是一番新景象:沙土地一改旧貌变为良田,1200亩有机谷子示范种植基地规模宏大,金灿灿的谷穗饱满,长势喜人,形成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
“今年环县首次在沙土地引进试种的有机谷 ——张杂谷13号,该品种为杂交丰产谷子,适应干旱能力强,产量高,一个苗子可以形成多个籽秆, 以量取胜更能增加产出效益。”负责基地种植工作的甜水镇食品药品监督所所长黄剑满面春风。
2011年之前,沿河乡镇还多为坡耕地、二牛抬杠耕田,小麦产量极低。旱季作物干枯,雨季水土流失,群众生活十分艰难。
针对生态窘境,2012年,经过多方汇报争取,国家各项生态建设项目落地,老虎沟流域率先实施。2.3万亩梯田、1万亩水保林、3000亩草、3000亩生物护埂、1.3万亩生态围栏、120处小型水保工程、32公里主干道、70公里田间道路、8000多棵公路行道树……一个由此构成的保水土、添绿色、增植被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使这里的羊肠小道变成砂石路、柏油路,“滚牛洼”变成了层层梯田,沙土田变成了“三保田”,一座座黄山土梁穿上了绿装,环境变了,群众的日子也变了。
近些年,环县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依托水保、扶贫、国土、农发等项目,整体规划、连片治理,全面推进梯田建设,开展土地综合治理,帮助群众发展生态产业,分享生态福利。
截至2017年底,环县累计完成梯田建设196万亩,人均梯田面积达到6亩,全县以梯田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农田超过百万亩。梯田建设和综合治理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环县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种植结构,而且还集纳了雨水,防止水土流失,给山川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政策育出致富草
虎洞镇村民贾云山曾经以为这辈子都要与这黄土、泥沙争斗下去,不曾想这寸草不生的山沟沟、土梁梁竟然变了模样。“这些年,梯田染绿了四周的山,耕地面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老虎山的泥沙再也不会跟雨跑,再也没有发生过庄稼被泥水埋,气候环境直接变好了。”
深秋时节,老虎沟、许北沟等沿河一带的大山绿意萦绕,油松、樟子松等绿化树木成片成林,随风而动。看管马掌沟坝14载的村民丁彦龙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项政策让生态渐渐恢复,外出打工的一些群众又回来了,环境好转给群众带来的福祉数不清。”
环县是全国379个重点沙区县和甘肃省20个干旱县之一,生态脆弱,曾经荒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8.9%,森林覆盖率仅有9.14%,特别是县北的12个乡镇、134个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遭受沙化和干旱影响严重。
因为干旱和贫瘠,树木成活率非常低,即使活下来的生长极度缓慢。在山城乡到甜水镇再到南湫乡一线,有一部分公益林,这些树大多有四五十年的树龄,但树木个头矮小,树干下部侧枝杂乱、顶部枝条干枯,当地群众形象地将此类树称为“小老树 ”。
(下转3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彬)12月4日,记者从省政府督查庆阳市省列为民办实事工作汇报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庆阳市高度重视省列民生实事办理...
环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环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